记得十年前,我在某个银行窗口办理取钱业务,排了半小时的队伍,好不容易轮到我了,工作人员却放出“停办业务”的牌子,拿出一沓沓的零钱数起来。
我忍着怒气问工作人员:“还不到下班时间,为什么不办业务了呢?我都排了半天的队了,家里正等着钱用呢。”
那位工作人员态度冷漠,头也不抬地说:“快下班了,明天再来吧。等一下我还得加班数完这堆钱呢。”
当时的我,是多么生气啊!真恨不得破口大骂一通,但我忍住了,气呼呼地离开了银行。
在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懂得非暴力沟通,知道理解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及感受,并用更宽容和有爱的态度去对待这一切,可能我们的感受就会完全不一样。
我只想着自己要从银行里取钱,却没想着银行的员工下班后,还要数一堆新存进来的零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就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就给自己最好的!”这是一句经常听到的广告语。
给自己最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首饰......就是在爱自己了吗?
朋友珊嫁给了富二代,住豪宅,开豪车,穿名牌,用高档化妆品,她拥有了让多少人艳羡不已的好东西,但是她却时常诉说自己并不快乐。
真正的爱自己,应该是内心的一种平静祥和,对自己完全的接纳。
如果我们能改变以下四种对自己的不接纳,那么我们就真的学会了关爱自己。
1.苛责自己
因为自己没有能够做到极致完美,就开始自责,羞愧和内疚,这就是在苛责自己了。
比如骂自己“笨蛋!“ “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 ”你有毛病啊!” ”你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自责,意味着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不好的,应当为此感到痛苦。
最常见的一种心态就是,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
比如:
“我应该是一个好学生,所以我考试的时候不可以出错。“
“我应该是个好员工,所以这件任务必须圆满完成。”
“我是一个母亲,应该为儿女保证一日三餐。“
太多的“应该”,让我们别无选择。如果我们没有达到”应该”后面的目标,会让我们感到无奈、沮丧,心有不甘,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除了”应该”这个词,还有人用“必须“ 、“不得不”等词语来强迫自己做什么。一旦服从了这些命令,你的生活就会失去乐趣。
比如:
“我们必须加强锻炼,每天坚持慢步5公里。“
“儿子吵得不行,我不得不带儿子去超市。”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来避免自我惩罚。
(2)指责自己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会使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要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3)爱惜自己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有一次,卢森堡博士穿着一件浅灰色外衣参加一个很重要的研讨班。会议结束时,很多人围着他询问地址及其它信息。
因为还要赶下一个会议,卢森堡博士为问询者签完字之后,随手把没有戴上笔帽的钢笔插进外套口袋,把那件浅灰色的外套染上了墨水。
卢森堡博士忍不住训斥自己:”你怎么可以这么粗心,犯这么愚蠢的错误!”他自责了自己有二十分钟。
后来,他冷静下来,问自己:”我责备自己‘粗心’和‘愚蠢’,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
他马上想明白了,他为了服务他人,才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在匆忙回应他人的请求时,也要留意自己的需要。
想到这里,卢森堡博士不再为外衣染上墨水而恼怒、羞愧和内疚,而是为自己服务了他人而感到高兴。
(4)让自己快乐
卢森堡博士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不愿意做的事,如果我们用“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的句式,代替“不得不”的句式,会让我们更关注自己的需求,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比如下面两句话:
a.我不得不每天坚持慢跑五公里。
b.我选择每天坚持慢跑5公里,是因为我想拥有健康的身体。
上面b的句子,表现出了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更能体现对自己的关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境,我们要学会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体会忧伤、宽恕自己,关爱自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和谐而充满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