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和爱人聊天,聊到了一个小时候的话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爱人讲他小时候问他的妈妈他是从哪里来的,他的妈妈告诉他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为此爱人蹲在家门口的垃圾堆好几天,扒来扒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与自己有关的蛛丝马迹,最后还是被他的妈妈恶狠狠地硬拉回家。
我小时候也问过自己的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那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妈妈讲我是从那条河里捡来的。打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都特别关注那条河,当然内心还有那么一点点小失落感。以至于后来当妈妈因为一些事情批评我的时候,我会很气愤地说:“反正我是河里捡来的,不用你管。”
眨眼几十年过去了,长大的我们都明白了妈妈们那些话无非是打发我们的玩笑话,但是那种经历却像刻在心中一样历久弥新,这应该是妈妈们所没有想到的。不知道看文章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童年经历,也许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或者充话费送的呢!
反观我们的成长,我就在思考当我们的孩子有那么一天突然问我“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该如何作答。因为在读《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的时候,我了解到“出生敏感期”的概念,原来儿时的我们在4-5岁的时候都变成了小小哲学家,开始探寻两大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
不知道80、90后的新时代父母,你会如何作答。至少通过我跟爱人回忆自己儿时的经历可以证明父辈的回答方式是错误的,父辈用玩笑的方式生硬地打断了我们儿时对安全感的寻求,甚至造成了极大的不安全感。现在反思起来,这也可能时我当时用“反正我是河里捡来的,不用你管。”那句话反击妈妈的原因,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攻击心理。
那么怎样的回答才是最好的回答,也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呢?毕竟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认为生命诞生的通道同性有着紧密的关系,而这些是我们羞于说出口的。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后,我发现了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给孩子读《儿童世界百科全书》。这本书中有关于“生命的诞生”。
对于0-12岁的儿童来说,认识性别以及孩子们之间的情感,就像认识眼睛、鼻子一样,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儿童还不属于性的那一部分,正确的告诉孩子非常重要。我们的父辈和成人的我们对这个问题觉得难以启齿的原因是我们把儿童的世界成人化了。当我们有一天不得不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只有去成人化,才能帮助孩子度过出生敏感期。
希望为人父母的我们能够真正地做好这一次,不然我们曾经经历的内心的失落与不安将是我们孩子即将经历的,我们于心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