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经过那个巷口,是盛夏的第二个黄昏。
天晚凉,暑气渐渐消沉,酿成夏日里不常有的酥麻觅柔。
一旁的榆柳荫檐下,老头儿还在,看样子是没有收摊的意思。他摇着手摇铃,招揽着过路来往的生意,略露疲态。反而篷布前的风车,显得比人还精神。
我把目光收回,嘴角生笑。走上前招啰几句后,顺手将把竹篮里的酸梅汤递了一碗给他。黄昏油腻,白瓷碗勺碰撞出清冽的声响,回响在巷子里,悠长。
老头儿是打前几年来镇上的。无论晴雨,每日必定坐在树檐下,或张望,或低头做事。总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却又什么都等待不到。从清晨到黄昏,靠缝补度日,陪伴他的也只有篷布前的破风车。偶尔我经过,坐大青石板上同他唠嗑几句。此外,他与小镇便再无交集。
“今日生意好,这碗酸梅汤算我请的。这天儿都快黑了,还不收摊吗?”
“快了快了,这块儿破洞黏好就收摊。这两天暑气不浓咧,多摆摊一会儿算一会儿。顺便,顺便再等等……”
我不再说话,陪他忙活到夕沉前,收罗好回了家。
关于老头儿的故事,像是镇里空白的方格,无从知晓再多的东西。我不知道他在等待些什么,或是亲人,或者朋友。但这些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故事背后的东西大多鲜活但无意义。于是,不再试图探取更多的东西,还是隔几日就去巷口楼,带上一碗酸梅汤,陪他唠唠嗑,喝喝茶。日子旋转得飞快,我也越发感受到他隐藏起的浓稠遗憾。除了慌忙感外,再无别的安定了。
直到有一天,巷口的榆树下不见了老头儿的身影,只剩那个破风车在孤独地摇晃。一日,两日,五日……仍然不见他出现。镇子里的人只当他消失而无感,只是遇到需要缝补的物件儿才会记起有那么一个人出现。他默不作声坐在巷口摆摊,不言语里却含着无数的言语。
老头儿走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不适应仍未逐渐归于平淡。盛夏转眼就进入了夏末,榆树的树叶,被风吹得哗啦哗啦作响,声音清脆得紧,就回荡在巷里,听着舒服爽朗。我还是会隔几日就带着两碗酸梅汤,坐在巷口的大青石板上,试图等待熟悉的身影出现,即使每次与老头儿有关的都只有那只风车。
又是一日黄昏,光晕像两片银杏叶的蛋黄。路过巷口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穿西装的男人,人瘦瘦高高,头发梳得油亮精神,手里拿着张照片,在老头儿摊位前盯着那只破风车看得入迷。我走上前,想把照片的内容看得再真切些。男人听见脚步声,瞥见身后的我。
“听人说,你们镇里这两年来了个缝补匠,就在这棵榆树下摆摊,只是我没见到他,你知晓他在哪儿吗?”
“他前段时间就离开了,不曾晓得去了哪个地方。”
我的话音伴着男人黯淡的眼神同时落下。他摆摆手,消失在了巷口的夕阳里。
……
后来知晓,穿西装男人是老头儿唯一的儿子,父子因为些事情导致关系破裂分离,阴差阳错后,一别就是数十年。过往不愉早已消散,只剩亲情缠绵遗憾。那只破风车是老头儿和西装男人回忆快乐的存在。我不知道老头儿何时会再回来,也或许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但也仍然愿意相信,终有一天,巷口榆树下的遗憾都会被补足。
所以,就归来吧,归来吧……
(2016级,文学院,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