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天的培训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干国祥老师、魏智渊老师和其他老师的一些分享使我多年来对教学方法的一些误解得到了解答,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惑。
一、直观教学法
今天魏老师在《什么是课程》的专题讲座中对直观教学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此之前我先是对其有较浅显的认识,再是读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之后对其的迷茫,直至听了魏老师的讲解才恍然大悟。
之前我认为直观教学法就是运用身边的一些事物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事物越发的形象具体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直觉的直观)。而我却未意识到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如何使学生从无关紧要的细节中摆脱出来才是关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运用直观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还是摆脱形象?”,今天魏老师做出了深刻的讲解。在讲到运用苹果时不可太美味诱人而将学生引入误区时,我头脑中浮现出当年为了教学技能大赛中展现出教学亮点特意从海南带了一个内陆少有的又大又红的苹果去导入新课,而跟着我行走了半个中国的苹果最终适得其反。这正是直观教学法的误区。
在以实验为基石科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法可能会经常的用到。而如何把握好运用的“度”则是问题的关键。如:如何让学生在认识植物时从描述具体的花草树木到对抽象化“植物”的一般形象特征和生理特性进行的描述。
二、科学学科的课程观
正如魏老师在为我们解析《什么是课程》时常会用到语文学科为例一样,在最初理解科学学科的教学时,我也是将其带入了我的“本行”中。这是我暑期对科学学科的一些拙见:
显然,我的教学目标设置是不合理的。但我认为科学教学和微生物发酵优化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同样有着许多的不同。发酵优化面对的是“个性”不明显的“菌宝宝”,而教学面对的则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孩子,他们需要更加的用心呵护。
也正如魏老师所说的“如何设计一个课程”中的四个思考维度一样,在拿到一株特定的微生物时首先要确定的是实验目的是什么(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然后大量的查阅相关的材料(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再找出与其最为相关的资料作为主要参照,并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及技能掌握去写出实验设计思路(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最后写出每一步实施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知道实验目的的实现(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听马玲老师《我的大语文课程观》的课程分享时,我在赞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学生写出优秀的科普小文章的可能性;听到“阅读塑造思维”的分享时,我在赞叹语文教学的魅力时,也看到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包括严谨的实验设计、具体操作、方案调整与实验验证等)形成的可能性;看到学生“阅读脑图”的分享时,我在赞叹学生的海量阅读时,也对学生五、六年级才开始阅读自然、社会类书籍(相信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育所选定的合适阅读时期)感到一些困惑(若是如此,那低段科学教学的第二套大纲种知识背景要全部源于生活现象或已有经验吗?)。
现在的我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和科学学科的教学认识还不够深刻,而像魏老师所说的那样,在一个有着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一个积极上进不断完善教学体系的优秀团队中,再加上新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新教师们将会更快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