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0104
这本书,前段时间读过几页,没读进去,便搁在了床头,今天做饭的空隙又拿出来翻阅完了第四章:识字课本的节日我(第84天)。读完这一章,确定这本书值得好好看一番。于是又回到开始读完了第一章。
第四章主要是介绍了作者在给0年级学生教授识字课程时的具体方法和个人的一些经验想法以及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使他们讨厌知识,使他们的生活没有快乐,使他们与亲人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那么这种教学方法还有什么人道性可言?
如果不经常变换阅读材料,是不能使他们顺利地掌握阅读技能的。人之所以需要阅读,是为了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不是为了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同一篇令人生厌的文章。
如果我们长时间地,比如说,在一学年里,把他们“绑缚”在一本教科书上,他们就会对书感到讨厌。
这一章里,阿莫纳什维利不单单介绍他是怎么用较短的时间帮助孩子们渡过识字难关的,而且写了他对当时的识字教材以及教授方法的疑议。其实想一下,我们当下的识字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又无端的浪费了多少孩子的时间和学习的热情。天天逼着学生写背念考,一个学期就围着一本教科书碎碎念,无聊至极,荒唐至极!我们的老师眼里只有分数,哪里考虑过孩子学习的乐趣和长久的成长?有人像本文的作者,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做过哪怕一点尝试吗?如果说作者精心设计课堂和作业的能耐我们没有,那么连放手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的能力也没有吗?
2.20230105
今天读完了第二章:“我在小孩子的时候……”(开学第一天)。
作者在开学第一天的时候就能叫出自己班里同学的名字,因为在入学前他已经对着相片认识的孩子们。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再看看我们今天,分个班像选举总统一样,提前不要说见学生的档案了,连个名单都见不到!
作者在这一章还谈到了大班额问题。他说飞机如果超员了是会导致空难事故的,同理,“没有那一种教学方法,没有哪一个老师,能够在学生人数容易增加的班级里布置同样的教育效果。”“在一个儿童数过多的班级里,儿童们像一群蠕动着的蚂蚁,各管各的忙于做自己的功课,他们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志趣、快乐和悲伤。”我们今天仍然把教育办的像批量化生产商品的大工厂一样,并且为学校“人丁兴旺”而傲娇不已…
作者列数的家长们自愿提供的帮助也让我有很多感触。我们今天即使有家长愿意提供车辆,老师也不敢组织学生出去。再者,今天,寻求家长过多的帮助也是会给家长带来很多麻烦的。大家都被生活所累,给孩子提供的似乎他就只有吃饱穿暖放进学校里……
这一章里,作者还特别强调“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玩”,不要试图去压制强迫儿童去做我们成年人认为有意义的、对的事情,而是“要指引他们走向自我教育和自我教养的道路”。
3.20230109
周六周天卫生大扫除,两天没读书,因此今天才匆匆忙忙读完了第三章。
作者说的“相互律”
但愿教师时时刻刻都急着要走到儿童的中间去,对于他们每一次见面而感到喜悦。这样,儿童们就会每天急着要到学校里来,为与自己老师的每一次见面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样相互吸引彼此期待的相聚才应该是美好的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吧。
现实是,大多数老师硬着头皮去上课,太多的学生天天期盼不要上学……
阿莫纳什维利的上课方式或者说提问方式很特别。他总是试图“犯错”而后让学生们去找寻他的错误,让学生在一次次订正他的错误时获得知识。他拿着一个篮球用扔球的方式来决定谁来回答问题。类似于这样的方式显得麻烦而多余,但是作者说了,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愿望”。比起回答对了,有无愿望更重要;比起能不能学到东西,孩子在课堂上能否“欢乐”更重要。
作者一直在强调,教师不能图自己方便,图自己教育生活简单化和轻松化,确使课堂上的学习生活变得死气沉沉和没有欢乐。
这一章还谈到了“学日延长班”时间请家长入校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个学日延长班类似于我们当下的课后延时时间。好几十年前的苏联,都能把“延时服务”搞得如此精彩纷呈,我们在今天却把延时服务弄成了变相补习课……
行走在这本书里的教育,在告诉我们,我们今天只是在做考试工厂,在培训做题机器,和教育没啥关系……
4.20230111
今天读完了第五章。
进行到这里,作者和他的六岁小朋友们已经相伴了122天了。时间是不会说谎的,迈娅生病发烧了都哭着不愿意回家要待在学校,玛克瓦拉恳求作者当他的爸爸,这样他就可以留下来而不用被送到寄宿制学校了……这些事例都说明作者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多么不可替代呀。这样假以时日就能够获得的认可和情感的依赖,应该属于在教育中付出真心的人。
5.20230115
读完了第六章《个性》,这本书的正文部分也就结束了。
这一章里作者强调,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命令替代学生的选择。尤其在选择学生代表时,应该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
做老师一定要记得自己也曾是学生,并且努力做到:不使从前曾经折磨过我的那种感受同样去折磨我的学生。
这本书是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一。阿莫纳什维利为什么要选择“学校无分数教育”呢?他认为“分数是跛腿的教育学的一根权杖”或者是“体现老师绝对权力的一根权杖”,把这样的权杖架在幼小的孩童身上,“乃是教育的怪胎”。因此他的结论是“儿童不需要分数”。
那么,教师能不能忘掉分数的存在,能不能折断和丢弃自己绝对权力的“权杖”,来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很难,因为“老师所习惯了的教学和教育方法与分数是难解难分的”。老师习惯了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应试,这多么便捷高效呀!
作者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发现的三条规律来证明他的这一结论:
1.教师总是不自觉地竭力要选择于自己最方便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欲方便于教师,它就欲不方便于学生。
3.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
这里还给出了一个“学校精神”的概念,即教师不是以强势的训斥、管制、强迫、责罚来作为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手段,而是“以改变对儿童的态度,改变教育和教学过程本身为基础,最后,在班上确立普遍的友善、同情、亲切和关怀的气氛”。
6.20230116
本书的最后一个内容:《畅想6岁学生的明天》
开篇第一段就足以证明作者有多么热爱儿童及其教育事业:
……要使每一个学日成为真正的教育的学日,教师不能像一块儿在大江里随波逐流的木片那样对待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而是要像一个在大江里驾驶着航船乘风破浪驶向目的地的舵手那样对待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这条教育大江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儿童的生活。
作者畅想的6岁儿童的明天,不应该是这样的:
长久以来,我们从事教育学和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始终无视儿童的存在,无视他们的志向,无视他们的感情,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无视他们的个性,无视他们的自尊心,无视他们获得快乐和成功的渴望。这种高压教育学应当被淘汰,因为实际上他在培养儿童对学校、对学习、对自己的老师的否定态度。
权力主义、强制的教学形式,盛气凌人地与儿童交际的形式,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将提早一年打消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人为地延缓他们的发展。
而应该是这样的:
完善小学的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全部工作,应当是改造教师的儿童观,从对儿童的强制态度转到人道态度上来。
要全心全意的爱儿童。为了这样地爱儿童就需要向儿童学习应当如何表示这样的爱。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日、每一堂课都看作是写给儿童的礼物。教师与儿童的每一次交往都应该使双方感到喜悦和快乐。
7.20230117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附录部分,译者介绍了阿莫纳什维利“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的六个主要问题”。
1.确立师生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2.以发展为目标
3.使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需要
4.组织儿童的课堂生活或在课上使儿童得到生活的快乐
5.实质性评价
6.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的结构
其中有些论述很是警醒人:
片面强调分数的作用,分数成了教师控制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学校的“顶梁柱”。
学生、教师、家长,学校都处在对分数的迷信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被异化了,不是为了获得真才实学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得高分,以便在学校受教师器重,在家里不挨骂。分数成了师生之间和家庭中种种冲突和隔阂的根源。
儿童向往着未来,但他不愿意放弃今天的快乐和满足。他想成长成为成人一样的人,但他也想游戏玩乐和在游戏玩乐中成长,他想学习,他不想失去自由,不想放弃自己现在的生活。
至此,终于读完了2023年的第一本书。
这样的读书节奏,太慢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