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顾名思义送信的客人,按现在的说法叫“邮差”。说是信客,其实送的东西远远不止书信,还包括口信,还要代读、代写来信,还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信客挂的满全身都是),也就是现在邮局承担的任务。
其实还有很多事情,远比邮政、快递做的还多。如一小股爱国的土匪得知日本侵略军的一个动向,给上海市区的国军司令部送情报;给受上海书商蒙蔽的蔡先生鸣不平;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得了急病死了,还要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然后给其家人报丧,报丧时还要忍受、安抚家属的哭闹伤心;为了避免家里日夜守望的妻子伤心,还要隐瞒远乡男子出轨的事,结果闹误会信客被抓巡捕房,诸如此类等等。在20世纪初很长一段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就成了乡邻和城市的纽带。正如老信客所言:一头是无男人的家,一头是吴家的男人,两头都垫着脚尖,彼此都看不见。可见信客在当时的重要性,当然信客的奔波劳苦,疲惫负重也是显而易见的,用他(年轻信客荣达)自己的话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进巡捕房),我已经撑不住了。所以当时的信客除了讲究“信”,还有他们的宽容大度,善良淳朴,正直无私,恪守诚信以及对职业的那份坚守。
在《信客》中,通过叙说两代信客的不同际遇,展现了信客这个职业在民间的艰辛和付出。作者于秋雨,用质朴典雅的语言生动的塑造了两位信客的形象,赞扬了他们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的美好品质。
老信客,奔波一生,劳累不堪,且收入微薄,生活贫穷。他诚信无私,善良厚道,深受乡里的敬重,然而在一次送信的过程中遭到误会,被指责贪图钱财;并被组长诬陷他自己生活不检点。一心为村民着想,吃苦耐劳的他身心遭受了晴天霹雳般的打击,变得“像一截木头”,心灰意冷之际,决定退出信客生涯,决定到深山里看守坟场。
在他的一再劝说下:“一头是没有家的男人,一头是没了男人的家,两头都垫着脚尖,怎么也看不到对方”。年轻的宋达,接过了老信客的班,继续坚守在信客的岗位上,默默的为乡里服务。其中的辛酸劳苦绝不亚于老信客,常年奔波得了胃病,风湿,报丧事件的委屈和进巡捕房的无辜,让年轻信客“几乎疲惫的站不起来”,郑重决定辞职。当时“邮箱”正好出现,宋达辞去信客职业,去学校当了老师,进而今儿当着校长,深受村民爱戴,而老信客却长眠在深山。两代信客的命运,让人们了解了信客的人生,知道了信客生涯的艰辛,心酸甚至“凶险”。
此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之事,在某种意义上触及了现实,让读者了解了信客这一特殊时期的这一文化现象。信客恪守信用,他不仅是一个邮差,他比邮差有情有义的多。他们总是用最恰当的方式处理邮件两头的难事,有时他必须安慰破碎的心,有时还要拯救丑恶的灵魂,有时还要忍气吞声,有时还要忍受邮件两头的质疑不信任。总之,信客这个形象是充满人情极富良知的,同时又是忍辱负重,孤独寂寞的。
文章感情真挚,通过信客这个职业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也呼吁人们要珍惜那些默默付出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号召人们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真诚做人,勤恳做事,学习他们对职业的那份执着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