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论证过程中,我们很少遇见只能得出一个唯一结论的情形。这篇文章讨论如何在信息传达者的推理过程中,发现众多结论,以便发现可能的合理结论。
首先,我们需要在论证中发现可能的多个结论。作者为确定多种结论提供三条线索:
1、通过给定的理由尽可能多的结论
2、用“如果”句型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3、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通过给定的理由尽可能多的结论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准确水平、推测结构以及先前的知识存在差异,所以不同人即便是对同一个理由也可能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通过理由推理结论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二元思维。所谓的二元思维就是把问题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否”来回答。二元思维方式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而事实上它可能具有多个潜在的答案。二元思维容易限制我们的视角,让我们产生只需考虑两个可选答案就够了,从而错过了从某个答案中可能得到积极结果的机会。
在我们认真研究理由时不要看结论,并根据那些理由找出尽可能多的结论。可以通过经常使用“何时”、“何地”、“为什么”这些问题来帮助你产生多个结论。
比如,当在讨论“人们必须说真话吗?”时,避免直接用“是”或“否”的二分立场。而是以“何时正确?”、“何时错误?”和“为什么或凭什么说它是正确的?”的思考方式来发掘尽可能多的结论。
用“如果”句型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当你把“如果……”句型用在结论之前,就说明你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某些你自己也不能肯定的声明或假设之上的。比如:如果未来的5年里经济持续增长的话,那么……
一组“如果……”句子会使你得出多个结论,在确定针对某个争议性问题的观点之前,这些结论也拓宽了可能结论的数量,这样你就可以从更多结论中选择并确定你的观点。
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在面对“我们应该做X吗?”或者“X是合意的吗?”这类形式的陈述问题时,我们回答时容易倾向于二元思维。
倘若换一种方式,问“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用这种方式重新表述问题,我们就可以对这种形式的问题产生多个答案:通过理由产生了多个问题解决方案。产生多个解决方案会极大地增加我们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问题“我们要不要关闭学校周围的网吧?”一般思维是,要,因为自从这些网吧开业以来,已经有十几个学生深受网瘾的折磨。但是如果用“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的方式思考问题,则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网瘾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需要关闭学校周围的网吧,相反,应该严格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等等
当在一个说明性论证中的原因是关于实际问题的表述时,就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作为可能的结论。
总结
当你决定接受或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你需要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最合理。
一组理由不大可能只支持一个结论,在评价了一组理由后,你必须要决定,在这个争议性问题中哪个结论与理由的一致性最高。为了避免在寻找最合理结论过程中的二元思维,使用何时、何地、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来为论点提供其他的上下文线索。
对结论的限定会使你远离二元思维。“如果……”句提供了一个表述这些限定的技术。
对待陈述型问题,采用“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的思考方式,便于获取更多的可能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