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41岁独身生活的女性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她最近有些情绪化,一到晚上,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空虚孤寂就会席卷全身,各种难受的感觉一涌而上,让她落泪,甚至陷入崩溃状态。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阳光一照进窗户,她就立马好了,还会觉得自己昨晚的感觉很矫情,像做梦一样不真实。
她问我:“我是不是病了?有人和我一样吗?”
我说:“不,你没病,很多人都和你一样,一到夜晚,各种负面情绪就会特别强烈。只是你需要转移负面情绪,也需要多出去晒晒太阳!”
其实,很多人都和我这个朋友一样,白天紧张忙碌,陷在各种事务性工作和人际交往里,不会察觉到自己的情绪。
可是,一旦到了晚上,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的感觉被放大,负面情绪被完全释放出来,各种悲伤、难受、焦躁、失败、悔恨……让我们难以入眠。
这是我们矫情吗?这是我们堕落或失败吗?这是我们病了吗?
不,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正常现象。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到夜晚就会变得如此情绪化呢?
1、非自愿“独处”让我们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
白天,我们被各种人和事包围,我们在社交环境中体会不到孤独,自然也感受不到内心。可是,一旦到了晚上,我们回到房间,躺到床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无人陪伴,无人说话时,我们就处在一种独处的状态中。
心理学家Larson和Lee将独处分为了两类:非自愿独处和建设性独处。
非自愿独处,指的是渴望有人陪伴而不得,被迫处于一个人的状态中。
建设性独处,指的是有着更主动积极的体验,例如加深自我了解与提升自我创造力。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主动构建的独处。
当我们处于非自愿独处状态时,就会有更多的消极体验。简单来说,当我们被动地处于独处状态时,就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2、缺乏“光照”让我们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
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很影响人们的心情。夜晚即便有朋友在身边,我们也会更容易情绪低落。
可是,如果是白天,还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我们就会开心很多,也会积极很多,这就是“光照”的作用。
这一点很像植物,我们知道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才能健康生长,其实人也一样,人也需要“光照”,才能保持情绪健康。
心理学家Rosenthal的研究中发现,日照时间的减少是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
每年秋冬季节,日照时间减少,抑郁症反复发作的病人增多,而春夏季节,日照时间更多,抑郁症发病也会减少。
所以说,光照的多少直接影响人的情绪。
在光照较少的环境中,人们会更容易产生烦闷、抑郁等心情,情绪控制力也会随之下降。
这也就是为何一到夜晚,我们就变得比白天更情绪化,更矫情,更易崩溃。
那么,过于情绪化让我们受不了,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睡眠时,我们该怎么办?
很简单,做喜欢做的事,转移注意力!!!
当你在夜晚陷入负面情绪时,选择一样你感兴趣的事情去做。例如,画画,看书,看电影,玩拼图……尝试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的内心充实起来,你就不会被负面情绪包围了。
如果实在是难以入睡,开灯,接受人工补充“光照”,也是一种办法。
光照可以增加人体温度,引发人的积极情绪。同时,光照还可以引发自我调节,抑制不合理的欲望和冲动。等到心情通畅,你再安然入睡。
所以说,马上进入冬季,大家如果觉得夜晚情绪低落,难以入眠,不妨多晒晒太阳,多运动运动,再发展几个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这样就不会在夜晚变得“矫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