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世界读书日,师兄发朋友圈说他正在读《荆棘鸟》。我在下面留言:十七岁那年就看过了。
我最好的读书年纪,就在南京运校那几年。我跟钱君骑着租来的破自行车,转遍南京的大街小巷,风里来雨里去,一路高歌,旁若无人,风一样的年纪。
《约翰•克里斯朵夫》,《百年孤独》,《虹》,《霍乱时期的爱情》……不管读来会不会生涩,都会强迫自己安静下来认真读。强迫自己读书那时候并不觉得是件痛苦的事儿。那时候的新华书店远没有现在这么包容,店员会对只读不买的蹭书者甩俩大白眼球,用南京话冷冷地问:阿要买啊?不买不要乱翻了,翻烂后面木得人买了!
我们就从一日三餐里省,俩人攒够了买一本书的钱,选个周末骑车去新华书店,从口袋里掏出钱,隔老远递过去,眼睛望向别处,一副很酷的样子。
后来在鸡鸣寺附近一家书店,买过《王朔全集》。买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觉得那时候三观被刷新。
那时候看书真是心无旁骛啊。钱君会在半夜里把我推醒,抽泣着说:看王朔的《永失我爱》看的心里难受,睡不着。我在考试前夕的一个下午,趴在宿舍的木头床上,看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笑得床板吱吱作响,连隔壁床阿黄同学扔给我的山核桃,都捏手里半天忘了吃。
我们都曾模仿王小波的样子感慨: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钱君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受她的影响,那些年我也看过不少好书。
前年在网上结识了一个会写字的人,特别喜欢她的文字,有烟火气儿。读她的文字,读不出磅礴的气势,感觉不到一泻千里的感情倾诉,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最近买了她新出的一本书。
从心底走出来的文字最美。我的一个编辑老师如是说。读书日那天,写了一点小感慨,没想到居然能受到他的夸赞,小小激动了一把。
遇良人读好书,愿你我能在文字的世界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