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LG带着6岁的女儿在小区打乒乓球,开始是我和女儿对打,她刚开始学打球,我带着陪她玩儿的心态配合她,玩了一会儿她就不玩了,转为我和LG对战。LG以前是运动爱好者,擅长球类运动,一上场就杀气腾腾,我一改之前悠闲姿态,打起十二分精神对付,结果他几记扣杀下来,我仍然只有气喘吁吁四处奔走捡球的份儿。我一边打一边嘀咕:“你这哪里是打球啊,分明是打人,看到你这球来势汹汹,我直接就给灭了,哪里还敢应战”,打着打着,忽然发现女儿不知什么时候挡在我面前,激战正酣,担心球飞过来打中她,我边说“小心打到你啦,快一边站着去”一边就轻轻把她推到外边站着。打了几个回合,忽然听到女儿震耳欲聋的哭声:“哇......”,我停下来,问她怎么了,她不说,只是一个劲地哭,越哭越大声,我说“你是想跟妈妈打吗?还是要跟爸爸打?”问来问去都问不出个答案。她越哭越伤心。爸爸开始也跟着哄,后来见哄不好,脾气上来了凶她:“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最讨厌好哭的孩子!”这下好了,哭声更大了。我也很烦躁,摸头不知脑,不知道她为啥哭成这样,尽管如此,我还是放下球拍,把她抱在怀里,一遍遍地抚摸她的背,轻轻说:“好了,我们不哭了,我们有什么事情就好好说,跟妈妈说好不好?宝贝最乖了......”孩子慢慢停止了哭泣,哽咽着:“爸爸打球都把妈妈打疼了,妈妈前几天还生病了,都没好,我想跟妈妈挡住球,妈妈还把我推到一边去,呜呜呜......”原来如此!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不由得紧紧抱住她,任她委屈地在我怀里肆意哭泣。我很自责,幸好这次耐心听完了她的理由,否则孩子的天真和爱心一定会受到伤害。
我不由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不知道是几岁的时候,也不记得当时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总之就是很想妈妈在家陪着我,但是妈妈说她要出去打麻将,我不让她出去,她非要去,我一急就哭了起来,妈妈先是哄我,叫我自己在家玩,我不听,她烦了,坚持要出去,我不甘心地一路跟在她屁股后面,跟着她去了别人家,看着一桌子人不亦乐乎地搓麻将,我就坐在人家门槛上,一直哭,一直哭,我也不知道哭了多久,一直哭到天都黑了,麻将终于散场了,然后妈妈把我从门槛上拉起来,说:“真是个傻孩子,好了好了,不打了,回家了......”时隔多年后,我仍然记得当时的情景,一个孩子敏感而脆弱的心,想要得到最亲近的人的关心和爱护,却无从表达,无从得到慰藉,于是只能用哭这种方式来表达,而在成人看来,这分明就是无理取闹。
我无从准确知道多年后的我们,不经意中形成的性格与思维,会有多少与童年的经历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我只知道直到今天,我仍然是怯弱的,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内心存在着诸多的不安全感,同时对于过于亲密的关系非常矛盾,既充满渴望,但一旦对方靠近,又很恐惧,不自觉地想要拉开一定的距离。当然,长大后的我们可以自我调试,自我释放,自我暗示,一点一点地改变,不过收效多少难说。过去已不可逆转,作为今天的被依赖的人,如果多一些耐心,多一点洞悉,或许就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