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众多企业的衰落,都源于无法跨越S型曲线。S型曲线展现的是从初期成长,中期高速发展,后期衰落的走势。更为严峻的是,随着竞争日趋残酷,企业存活率不断下降,S型曲线逐渐趋短。企业到底该如何跨过“第一曲线”S型曲线,英国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提出“第二曲线”。
何谓“第二曲线”?企业又该如何运用“第二曲线”摆脱衰落的命运?
“第二曲线”的起点
“第二曲线”的起点,处于第一曲线上升阶段,初期经历一段下滑,当“第一曲线”进入下滑期,“第二曲线”进入上升期。“第一曲线”代表传统业务,“第二曲线”代表新兴业务,当传统业务进入低迷期后,新兴业务进入成长期。新兴业务带来新的收益,弥补传统业务的损失,从而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第二曲线”的难点在于,在“第一曲线”处于上升期,就要介入。当一个企业的业务处于成长期,亮眼的业绩,外界的赞赏,许多企业认为不需要考虑新的选择。在行业内处于垄断位置,即使蒙眼狂奔,也可以取得不错的业绩,它没有理由再去开拓新的市场。巨头的衰落往往倒在这个逻辑里,诺基亚、雅虎、柯达等。新技术的出现、市场迅速万变、颠覆性商业模式轻而易举将过往的巨头推下了宝座。
“第二曲线”开始时,往往需要巨大的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效果,承担业绩的压力,这也导致企业不愿于押注。这时要考验企业的魄力,为了不落入“第一曲线”的陷阱,企业做出痛苦的调整,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旧的产品线压缩、削减中高层管理者等,为“第二曲线”提供充足的弹药,创造一个新的空间。
在什么情况下,启动“第二曲线”?
2011年之前,华为对于外界来说是一个B2B企业。2011年之后,华为开始转向面对消费者的B2C。同样是在2011年,在这之前,腾讯的社交产品是QQ,在这之后,变成了QQ与微信,微信的地位高过QQ。华为与腾讯,同为各自行业的领军者,用一个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摆脱了“第一曲线”,沿着“第二曲线”创造了新的辉煌。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替代的产品,让华为、腾讯意识到市场环境发生质的改变,推动他们开启“第二曲线”。那些倒在“第一曲线”的企业,往往都缺乏危机感。而华为的CEO任正非每过几年就发表一次“过冬论”、腾讯的CEO马化腾把公司发展归结至始至终的“危机感”,这是他们带领公司进入“第二曲线”不可忽略的因素。
许多企业处于“第一曲线”上升期,认为没必要考虑“第二曲线”,这是否意味着进入到“下降期”,会进入到“第二曲线”?这更不可能,当企业处于下降期,忙于解决各种问题,视野仅限于眼前的麻烦,没有精力考虑新事物、新产品,没有勇气取代现有产品。
为此,当企业处于“第一曲线”上升期,就要考虑“第二曲线”。华为、腾讯无疑不是在自己处于繁荣期,逐步进入“第二曲线”,借助原有积累的人力、资本、市场的优势,为“第二曲线”推进做了保障。借用马云的一句话: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屋。
当你决定启动“第二曲线”,怎样选择方向?
我们认为关键的标准,“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业务的协同性,建立在对现有的技术思考,对现有市场的挖掘。以苹果为例,当苹果Mac电脑成功后,进入iPod。当iPod成功后,又进入了iPone。当iPone成功后,又进入iPad。从MAC电脑、iPod、iPone到iPad,依托核心技术、消费对象并没有根本改变,搭建的是完整的产品体系。对标国内的公司,小米正是如此,从初期的小米手机,到目前的小米手环、空气净化器、充电宝等。建立在“第一曲线”基础下,延伸出了“第二曲线”,以此往下推,延伸出“第三、四”曲线等,也就是说,每一条新曲线都源自上一条曲线。
走在“第一曲线”上升期的企业,它们可算得上优秀的企业。残酷的现实,并不会让这种优秀维持多久,要早早从美梦中醒来,树立走向卓越的战略目标,将“第二曲线”纳入公司的战略版图。优秀代表着企业某个时间段的业绩,卓越代表着企业持续创造辉煌;优秀代表着企业属于某个特定环境,卓越定义企业在任何环境都能有所作为。企业要将“优秀”积蓄的资本转变成,为“卓越”创造突破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无法挽回衰落的诱因。
值得庆幸,现在新的技术、商业模式、触发企业尽早启动“第二曲线”。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启动“第二曲线”,属于你的工作,也属于你的生活,要求你走出舒适区,放弃过于执着的习惯,拿出更大的勇气,寻找更多的可能,发现一个更加精彩的未来!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认为“第二曲线”是企业“新的生路”。我们认为“第二曲线”也是个人“新的生活”,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何谓自己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