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农场,父辈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的人。有本地的农民,有来自大城市的知青,省内各地方的人都有。农场以种植橡胶为主,橡胶是战略物资,因此那个年代受到国家的重视。农场是按照建设兵团军队的规格来管理的。我们农场分为36个连队,每五个连队组成一个分场,我所在的连队为第五分场。
每一个分场都有车队、民兵、养猪场、养牛场、养牛场、小学。农场建设初期,征收附近的地方山地种植橡胶,因此没有田地种植大米。职工所吃的大米都是国家分配的,在那个年代大米稀缺,100斤大米配20斤面粉,面粉在南方属于副食。来自大城市的知青就教我们做各种各样的食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炸油角。这炸油角平时是吃不到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做。每年寒假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做炸油角。
炸油角特别费时间,以十斤面粉为例,十个八个人起码要干半天。首先是和面,面粉里放猪油和鸡蛋,再加清水,和好面之后擀面,擀着超薄超薄的,然后用旧式手电筒的头部印出一个个圆形的面皮。馅是花生、椰丝、芝麻、白糖。把馅包进去,然后掐花,要掐出好看的花边,手粗是不行的。因此这些活都是学生干的,而且每一家做炸油角的时间不能在同一天,因为需要请很多的人,今天你家做完了,明天上我家,到年三十晚上每一家都有炸油饺吃。当然最开心的是我们学生,一群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干活,又有香喷喷的炸油角吃,左邻右舍的感情特别深厚。每逢过年都有知青表演节目,唱歌跳舞弹琴应有尽有。
我们成年之后,父辈们也老了,年轻一代还没有生儿育女,慢慢的炸油角就消失了,消失的不单是炸油角,还有一份的感情,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失,每当看到炸油角,心里就涌起丝丝的温暖。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什么样的年货都有,但是吃的时候,却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