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理的常识》序言有感

读《管理的常识》的序言,感触很深,尤其是那“管理的核心是激活人”,作者以“激活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价值,一下子把“管理”从繁复的工具箱里拎了出来,放回它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地——人本身。序言没有借助艰深术语,却把管理的三重价值层层剥开,像一束冷光照进了我对管理习以为常的理解,让我重新审度“何谓有效”。

第一重价值:发挥员工的价值。

管理若只盯住目标,而忽视目标背后的人,便失去了根基。员工不是绩效的载体,而是绩效的源泉;不是成本,而是资本。管理之所以存在,恰恰在于把分散的个体价值汇聚成组织结果。承认这一点,意味着承认管理者必须退后半步,把舞台中央让位于一线员工。只有当“人”被置于价值起点,管理才不再是操纵,而是成全。

第二重价值:激发员工的潜力。

序言提出“没有不合适的人,只有未被激发的潜能”,这句话把管理从“选拔”推向了“培育”。所以,我们对人的判断不应止于当下表现,而应投向尚未展开的可能。激发不是简单的鼓励,而是一种结构性努力:提供资源、移除障碍、给予时间与空间,让潜在的能力显影。管理者更像园丁,而非雕刻师;重点不在矫正,而在让生命按其自身纹理充分生长。

第三重价值:激发团队的潜力。

个人潜能被点燃后,还需在集体中放大。团队不是个体的算术和,而是乘法关系。管理在此刻要做的是创造一种“协同场”,使成员之间的互动产生超越个体之和的能量。序言中提到的戈壁挑战赛,正是这种协同场的隐喻:当组织让成员彼此看见、彼此需要时,原本胜任边界之外的疆域便被打开。所谓“让本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不是降低标准,而是让标准在更高维度上被重新定义。

三重价值递进叠加,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先确立员工为价值本源,再释放个体潜能,最终把个体潜能转化为集体动能。贯穿其中的,是对“人”的绝对信任与敬畏。管理不再是“对人做什么”,而是“与人一起做什么”;不再是“把人用好”,而是“让人更好地成为自己”。当这一视角转换完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二元对立便自然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创造者之间的相互成就。

序言最打动我的,是它对管理伦理的重新定义:管理之善,不在结果之丰,而在过程之中人的尊严是否被守护、人的可能是否被拓展。德鲁克说“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而有效性的标尺,最终要落在人身上——人是否因管理而更自由、更完整、更具创造力。若答案为否,一切绩效不过是流沙上的高塔。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管理常识”的分量。激活人,看似一句平常话,却需要管理者持续一生的修为:放下控制的执念,克制评判的冲动,学会倾听、等待、托举。管理的终极产品不是利润,不是规模,而是“更好的人”与“更好的群体”。当这个目标被澄清,所有工具、流程、模型才能找到灵魂之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