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历九帝,享国二百年零九年。
契丹族建立国家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还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在辽河上游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叫契丹族。当时处于氏族社会,过着渔猎和畜牧生活。唐朝时候逐渐形成八个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唐朝末年,契丹族和汉族交往,学会了种地、织布、冶铁和建造房屋,开始过定居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出现了分化。
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当时中原是五代后梁时期),他废除部落联盟旧制度,在汉人官员的帮助下,参照汉族国家的模式,正式建立国号为“契丹”的国家机构。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附近)当了皇帝,称为“大圣大明天皇帝”,是为辽太祖,年号叫“神册”,定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从此,契丹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在辽朝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号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国号。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国号为“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辽朝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辽史》称“幅员万里”。辽朝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宋、辽并立,宋在南、辽在北。
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宋对辽发动了两次讨伐征战。979年初,高粱河之战,也叫幽州之战。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亲自带兵发动这次战争,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缺乏充分准备,仓促出兵,因此失败了。986年,宋太宗看到年仅十二岁的辽圣宗即位,认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来了,决心收复失地。宋太宗发兵,分兵东中西三路攻打辽国。虽然经过杨家父子英勇拚杀,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宋朝两次工攻打辽国失败以后,由进攻转为防御了。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打到澶州(今河南濮阳),逼近宋朝都城汴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士气更大振。辽方有所惧怕,提出议和和要求。宋真宗接收了。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约,规定每年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陪伴营2023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