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个人工智障,专门清理灰尘和头发。
为了方便智障干活,我改掉了乱放东西的毛病,把屋里重新收拾了,腾出不少空间。
智障的拖地功能比较鸡肋,我跟它商量一下,它每天吸土,拖地我来。
智障喜欢客厅、厨房和我的卧室,不喜欢浴室,每次都要专门请进去。
智障总是怼拖鞋和跑步机,回回都怼不过人家,自己气到没电。
我一直惦记着那些抑郁到自杀的机器人新闻,不会让智障太累,还会放歌给它听。
不过,我还是担心它哪天想不开撞墙自杀——它的传感器不太灵敏,经常撞床腿。
真到那时候,我会好好纪念它的。
我是一个想象力和共情都很弱的人,在买智障之前,我想象不到拥有一个扫地机的生活。其实也懒得想。
等快递的时候,我还在想,它会不会突然起火、爆炸。
智障第一次收垃圾的时候,我跟在旁边,像个伺候太后出巡的太监,殷勤地移开路障。
清理垃圾盒子的时候,我找到了掉床底下的耳塞、发带。
我还发现不同的位置垃圾不同:床下有许多毛毛,类似柳絮;而橱柜下面全是灰。
有时候,智障正工作的时候就没电了,我要跪在地上,把它从床底下扒拉出来。
把地扫干净就是为了这一刻啊!
从需要,到犹豫,到付诸行动,再到对生活产生新的理解,我的2018就在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说不上愉快或者悲伤,更多的是发现和胆气。
整个过程毫不振奋人心,结果也暧昧不明,但我就是这样无比坚定地走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路。
1.辞职。
2018年春节前,我对朋友说:“如果过完年我不辞职,脸给你,随便扇。”
初八上班后,我确实犹豫过。因为工资涨了两百。
然后,朋友就要来扇我,我想了想,还是脸重要,辞职!
辞职前,我做了两件事:一,把工作做好,具体不说,反正我辞职的时候留下的都是成绩,对得起公司;二,休完年假,川渝自助游,对得起自己。
2.待业。
辞职后,我想好好休息一阵子来着,然后试着做书评、影评。但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几乎把我压垮。
对于一个月入三千五,房租一千二的人来说,待业真的很需要勇气。
3.找工作。
不到半个月,迫于各方压力,我开始找工作。
那时候,我因为压力太大,食欲不振,消化能力极差,喝水都想吐,精神也不怎么好。
我对工作的唯二要求就是:我能干,工资高。
我只面试了一家,试用六千,转正八千加提成(一稿两千五)。
4.再辞职。
这份工作我做了十天,到手工资三千多一点儿,辞职是因为受不了工作气氛。
身体原因也是一部分,厌食、失眠让我觉得时刻都要猝死。
5.再找工作。
隔了个五一假期,重新投简历。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保险和中介也要找我,我是编辑啊!
还去了一家对手出版公司,被地中海老板蔑视了半个小时,因为说的是方言,没听懂他说的啥。
看上了一家事儿少的公司,但他们给不出五千的工资,最后定了个新媒体小编,试用五千,转正六千。
工作定了以后,先回家跟我妈说,我快不行了。
村里医生说是心急带出来的病,开了个十全大补丸(好像是),带着药去上班,吃了几天果然好了。
6.再辞职。
这份工作做了五个月,辞职是因为跟老板理念不合。
不过这五个月是我2018最高产的五个月,一边写原创公号文,一边做兼职,一边写cp文。
我内心还是挺感谢我们老板的,他给出的工资让我挺膨胀的。
7.再待业。
待业至今,接了一些稿子在家里做,工作之余每天刷刷视频、看综艺、看书,把屋里收拾干净,做一点儿室内运动,钻研菜谱。
刚开始的半个月有一点儿焦虑,因为要取得父母的谅解。
有了工作以后,父母会理解一些,我偶尔分享一些日常给他们,比如看电影之类的,让他们知道我挺好的。
这以后我就能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了。
我的打算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但我根本不知道自由职业者是干啥的。
我想过写小说、写时评等等,但是,我又很抗拒模式化商业化的写作,而我本人的积累也很贫乏,不可能进行天才创作。挺作。
未来的路怎么走,我需要远远多过买人工智障的时间去探索。
只能说很幸运,我刚好从出版行业出来,曾经的工作经验和资源给我提供了一些组稿、撰稿的工作,也给了我探索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
随着春节的临近,我心里的压力也在增加,我很怕面对父母的时候,他们不像微信上那样理解我;也怕他们听了别人的话,逼我相亲嫁人。
可能是为了壮胆,最近老喜欢看恐怖片,比如《侏罗纪世界》《狂蟒之灾》《杀死比尔》《逃出克隆岛》。
我对父母一向很弱,虽然我从没听过他俩的话,但他们失望的样子能让我抑郁到停经。
今年的感情基础打得不错,父母应该还好,我还借了他们几万块钱,是他俩的债主,关键时刻还能拿这个威胁他们。
最重要的是,我过得很好。
辞职以后,我一直努力像一个人那样活着(好像说法有点儿奇怪)。
工作、娱乐、休息,一样不少。燃气没了我会充,灯泡坏了我会报修。我觉得我对生活挺积极的。
我只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而已,又不是什么都没做。
所以,在任何人面前,我都有捍卫自己生活方式的底气。
但是父母应该还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他们希望我有一份工作,之余可以做兼职,而不是活得仿佛家里有矿。
那么,我就只能做个坏人了,我一定会我行我素,即使前途未卜。
我不知道自己会待业多久,能不能成功转型自由职业者,但我知道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重复待业—工作—辞职—待业的过程。而每重复一次,我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或许等我做了自由职业者又后悔了也说不定,但我首先应该成为自由职业者。
我没有经历过、体验过的事,我无法想象,而无法想象的生活才是真的无法想象。
我坐在办公室里,恨不得用显示器砸死领导时,我知道我该和一份工作说再见了;一份工作做得毫无成就感的时候,我也做不下去;一群同事连“你好”都说不出口时,我也坐不住。
2018,我真的觉得自己太嚣张太任性,我对工作的挑剔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
但我又觉得,人活着应该有点儿想象力。
我为何不能想象一份“自己”的工作呢?或者说,我为何不能过一种“自己”的生活呢?
我不需要一眼看到头的人生,我会发疯。我也不想小心翼翼地,掂量着自己的能力,去决定我是该趾高气昂,还是卑躬屈膝。
没有什么之间是等价交换的,生活是谁开口问价,谁才可能交换。
我宁愿前面是悬崖峭壁,或者迷雾森林,或者一片荒原,我走出既定的轨道,就像走出雪国列车,我不需要谁来告诉我世界是什么,或者我该做什么,我三十岁了,我想自己来做自己的事,让生活中处处都是我自己的烙印。
昨天,我喜欢的up更了一个视频,提到阿米尔汗的代表作《地球上的星星》,她说道,知识是人用来理解世界的工具,兴趣才是人追求真理的动力,现在的教育却本末倒置,一味强调纪律、规则、秩序,灌输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源头——兴趣。
对此,我深有同感。
对于生活也是一样,一切的规则、伦理、法律、道义,甚至利益,都是生活本身的衍生品。如果不能投身生活,人和机器有什么不同?
鲁迅说过: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
我觉得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人和人的区别。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得去做,这是我对生活的兴趣。
我得自己尝试了,经历了,成为了,才知道那是什么。
我的阅读理解分数一直不理想,最近我隐约知道了原因。
我从小就有英雄情结,看影视剧的时候只关注正面人物,对一个角色的喜好直接同这个角色的正面程度挂钩。我学语文的时候也是,很在意主题思想之类的东西。
换句话说,我是个很注重纪律、秩序和规则的人。
比较奇葩的是,如果可以遵守这些,我往往要倒霉。上学的时候语文成绩不好,毕业以后工作得罪客户。
情商低的事儿先放放,主要在于规则自身是矛盾的,遵守规则的人总是面临打破规则的局面。
这个在工作中真的很常见。比如,规定是下午四点发号,但是两点的时候有大消息,那么一定要当时就放出来,这样才能占到先机。
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但,只有熟练规则的人才能更好地打破它。
我其实喜欢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去做事,但是,我奉行规则是把规则当作工具,而非目的,因此,我不得不打破一些规则。
比如,上班之类的。
然后,我回到一切的起点——兴趣。
一开始还是很尴尬,因为剥离工作之后,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像一个人那样去生活。
我和朋友交流过这个问题,我们都觉得很可悲。
其实,我曾经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培养过许多兴趣爱好,但是,关键时刻,这些教科书般的兴趣爱好都没能进入我的生活。
我只是把它们当成兴趣爱好,但它们并非真的是我的兴趣爱好,我对于生活的兴趣,才刚刚开始。
以上,我以为会猝死的2018终归宁静。
2019年,希望是建立在兴趣上的一年。
与君共勉。
——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