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3天的出差之旅,即将奔赴回家的路。
在这期间,读了两本书,一本是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另一本是托尔斯泰的《伊万.伊利奇之死》。坦白讲,前者看完除过迷糊就是怀疑,怀疑自己是否看懂了,当然,最近看米兰昆德拉的书,经常看完都是这样一种怀疑。
米兰昆德拉的书给人带来的往往是感受层面的。震撼人心是我觉得最大的感受,但要你说出具体哪里好,你却很难说出来。还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一点点的在消解掉你的某些价值体系,那曾经坚固如铁的价值就在无意间被融化和消解掉。
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当医生说: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使命感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种尖锐的针刺般的感觉戳入了我那些人生观之中,一种自由和轻松一种诙谐幽默一种晴天般的爽朗,我们被教育要有担当要有使命要成就事业要过幸福人生,人们有意的忽略了你要付出的代价,夸大某些事情的价值,强行将这一套价值体系付加到一个人身上,从此他便不得不背着别人强加到自己身上的十字架艰难前行,他没有问过着是不是他想要的,但他能理直气壮的自豪的告诉别人,这是他的责任和使命,可是使命又是什么呢?
使命就像枷锁,同时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指引着你戴着枷锁奔赴使命,至于这个使命的意义,来不及考量,任何对使命意义本身的怀疑和否定,都是对于虔诚责任的亵渎,不问不怀疑埋头苦行是最高的美德。
《伊万.伊利奇之死》这本书,不管多少的溢美之词来形容它的价值,在我看来,不过是一个将死之人死之前的思考和挣扎而已。我想,或许每个人在死的时候都会回顾自己的一生,也都会试图从自己所经历的平淡的一生中找出些许的骄傲,只要有了这份骄傲,其余的便无所轻重。
主人公的生病并非某种生活方式所导致,在生病之前主人公不光享受着来自社会的肯定,更是有自己的乐趣所在,一个世俗世界一个内在世界,看不出有任何的冲突,不管从外部还是内部,他似乎都是一个成功的人。只是疾病突然让这一切嘎然而止而已。
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显得苍白。而我们都要死亡,是否意味着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围绕着避免死亡展开呢?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被无数的作者探讨过的话题。
人生的意义是否随着死亡而消失?因为它迟早会消失,我们便不去追寻自己的人身意义?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死亡会带走一切,但我们依然要热爱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自己的意义,如若不然,生命便只剩下单调的日一日的重复和苍白,并且在某个阶段要面对这种可见的确定性的肉眼可见的可感受到的一种衰弱,比死亡更让人无法忍受的便是这种可见的衰弱,这种衰弱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有过描述,让人毛骨悚然。
真正强大的人敢于直面自己所构建的意义之塔的倒塌。你看重的你付诸一生的事业终究会在一点一点的去消亡,这种消亡就像你的生命力一样,你感受到绝望和无助,开始的挣扎被后来的平和所取代,你意识到你将要走向深渊,确定无疑。
《伊万.伊利奇之死》不过是每个人的死亡预演而已。绝大多数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都不的不与疾病相处,生老病死,老不过是生命的第二个阶段而已,当疾病汹涌的向你奔来,漏出自己狰狞的面孔时,死神已经在不远处做好了迎接的准备。
说不好是谁在等待谁,或许是死神在等你,或许是你在等待死神,伊万.伊利奇以及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在做一场死亡练习而已,轻松上阵或许更好,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