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一段,季康子分别问孔子的三个弟子仲由、子贡和冉求能不能担任国务。孔子回答说:仲由果决能断、子贡通达权变、冉求多才多艺,担任国务有什么难的?
孔子的学生仲由、子贡、冉求和那个有“南面之才”的冉雍,都很有政治才能。冉雍是给季康子他爹季桓子当过家臣的。这可能是孔子回到鲁国后发生的一段对话。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bì)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费邑担任总管。闵子骞说:务必请好好替我辞掉!要是再有来跟我说这个事情的话,我一定跑到汶水之北去了。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病势严重,孔子去探望他,隔着窗户抓着他的手说:没法子呀,命不济呀!这么好的人怎么得了这种病啊!这么好的人怎么得了这种病啊!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个忧苦,颜回却不改变心中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安贫,不是说要把贫困当做目标,或者说越穷就越光荣,而是即使处于贫困也能安然处之,不因为外在条件的困苦而有动摇和自我怀疑。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不是我不乐意追随先生的思想学说,是自己实力不足。孔子说:实力不足,是走到半途走不动才止步,而如今你呢走都没走,就打起了退堂鼓。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风范的儒者,不要做普通类型的儒者。
知识点:
《论语》里第一次提到“儒”的分类,还区分了君子儒和小人儒。
在春秋时代,“儒”本来是一种实际职业。谁家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或者吉庆祭祀大典的时候,他们就是来吹吹打打,帮助老百姓操办礼仪的一批人。后来在孔子的推动下,“儒”逐渐成为一个知识化的精英学派。
君子儒和小人儒有什么区别呢?同为懂得礼仪规则的儒者,如果有君子之德行,那就可以被称为君子儒。但是如果只懂得典礼仪式的规则和技能,没有人格的修为和学养的修炼,缺少君子的德行,那就只能是小人儒了。
-----觉得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对现代人来说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呢?
安贫乐道,是可以做到的,但需要首先明白两个问题,即如何看到贫富的问题,以及个人志向价值观的问题。
首先,贫困和富裕是平等的。这二者都是同时存在,不可能这个世界只有贫困,也只有富裕。况且,我们的出生是我们决定不了的,所以生而为人,我们不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我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至于正视贫富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论贫富,都要积极的过好我们的生活。
第二是志向价值观。现在人讲“人穷志短”概因人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进化的还不完全,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光忙于生存就耗费了太多。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立志,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志向,最好是立一个自身生存之外的志向。
当人的志向超过了自我利益的格局,贡献于整个人类社会,既可以防轻生,又可以砥砺自我,不断以“反脆弱”的机制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拓宽看天下的视野,在贫困中发现人生意义的乐趣。
另外一个人能不能做到颜回那样的安贫乐道,一方面是社会有没有创造一个更开放、更公正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是人们能不能踏踏实实进行价值创造,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