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那怎么样让孩子感受好呢?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却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案例】
比如我们留意一下自己在生活当中的言行,是否也出现过类似这样的场景?
①孩子:跟妈妈说,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起来,不可能累呀。
孩子:大声的说,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没睡清醒,洗个脸就好了,赶快去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起来,不,我累了!
这个时候妈妈的内心就想,这孩子真是无理取闹,乱发脾气。
②有的时候,我们带孩子出去玩,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孩子说:妈妈,我好热呀。
妈妈却说:不热,吹着风呢。赶紧把衣服穿上。
孩子说:不,我热。
妈妈说:哪儿热了,不能脱,别一会儿又弄感冒了。
孩子:生气地说道,不,我就热。
妈妈最后只能无奈地回应一句,你脱吧,生病了,我才懒得管你。
类似这样忽略孩子感受的情形,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发生,比如:孩子说:“这个菜没味道,难吃死了。妈妈说:“那有啊?挺好吃的啊,这么有营养。
孩子说:“这个节目不好看,真傻真无聊”。妈妈却说:怎么会呢,这多有教育意义啊,你怎么这么没有同情心呢!
【原因分析】
大家看出来问题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我们在一遍又一遍的告诉我们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感受,而要依靠我们的判断。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他们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相信自己的感受。
其实,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方法】
当孩子表达感受的时候,我们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假如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的孩子,希望别人如何来回应理解我呢?
当我们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发自内心的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时,也许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的表达就会不一样。
你可以说:“虽然你刚刚睡过午觉,但你仍然感觉很累。或者:“我觉得有点冷,但你觉得很热。”你觉得这道菜比较清淡。不合你的胃口。或是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
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总结回顾】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让我们知道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想让孩子感受好,就得接受他们的感受。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