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14 日 非常大的太阳
今日读《心理抚养》
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
人除了最原始的生存需求,更需要的是情感需求,需要有归属感,有爱自己的家人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只有奶水没有爱的幼子绝对活不好。
会孤僻、抑郁、自闭,有的还出现自残和攻击行为
所以人类的压抑、孤僻、自闭也是不良抚育环境下的心里问题,阳光开朗的性格需要有好的抚育缓解,贫瘠的泥土里开不出美丽健康的花儿
没有得到过爱,也无法给予别人爱
分离焦虑:孩子有分离焦虑,一定是在他依恋初期你经常不在他身边,或者他很希望你在身边的时候你恰恰离开了。孩子会经常眼神不聚焦,神情呆滞,喜欢吮手指…
对人类而言,一对一、有情感、能够建立依恋情感关系的心理抚养不可戒断,亦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
脾气,通常是指一个人的情绪产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时间和转换灵活度等特性,是人的个性内容之一。
脾气与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很接近,就是气质。心理学讲“气质”是指决定一个人心理活动发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兴奋与抑制的均衡度,发生时的强弱度、相互转换的灵活度及发生后持续的稳定度
根据兴奋与抑制的均衡度,发生时的强弱度、相互转换的灵活度及发生后持续的稳定度大致可以组合出四类较典型的气质,当然气质类型并不局限于这四种:即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可以说,脾气是在气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养育和教养形成的。
"脾气"在不同的抚养方式下会进一步地发展,最初的发展就是对抚养人能否及时出现在眼前产生的情绪表现
一个有爱、有耐心、有充分养育时间的母亲或抚养人,能够准确地判断孩子醒来的时间,进而及时地帮他缓解身体的困顿,肚子的胀痛或饥饿的急迫。
有这种体验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受呢?一定是舒服的、满足的。他不会产生急躁、迫切、痛苦和愤怒的情绪,也不会形成与此相关的动力定型的任何表现。这种温情的抚育日复一日,在一两年以后,幼儿身体里的神经细胞记忆都是舒服和松快的,他有什么理由起急、吼叫或烦躁?他的情绪怎么能不平和?
相反,一个初生的婴儿醒来,想翻身翻不了,想放屁放不出,身体困乏,饥饿难忍,于是他还没睁眼就发出迫切的哭喊。可是抚养人半天没过来…
这种婴儿会用身体记忆什么?那就是痛苦。他的哭喊不仅没有减轻痛苦,还会随着他用力哭喊耗尽体力,加重燥热,浑身更加难受,以致上气不接下气,甚至口水倒流而出现哽噎。如果一个初生儿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天天如此,这种身体和内脏所经历的痛苦,会让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主管内脏)形成痛苦记忆。
这种养育方式只要超过三个月,孩子就会形成自主神经系统的痛苦感受与哭喊的连接反射,这完全是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只要内脏不舒服,伴随的一定是与哭喊相似的吼叫,还有四肢的愤怒表达。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些人,动辄就爱起急,说话很冲,或者爱吼叫,有的人(一般多见于女性)还会忍不住摔东西,或者爱动手打人。有的人自己也不想这样冲动,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现在我们就可以知道,有这种脾气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在最无助的时候没有得到抚养人温柔及时的照应。他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内脏感受痛苦时哭喊的再现;他摔东西的动作与他曾经仰面朝上、不能自我解除痛苦、只能用四肢挥动来表达愤怒有关。
暴脾气的人,在生命初期大多被亏待过。
小时候在照顾上一定被亏待过
其实,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有些人,虽然心眼挺好的,可是暴脾气一来,惹了麻烦,后悔都来不及。
暴脾气的人,在生命初期大多被亏待过。
小时候在照顾上一定被亏待过
其实,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有些人,虽然心眼挺好的,可是暴脾气一来,惹了麻烦,后悔都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