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人们,很高兴遇见你。今天继续为你解读《非暴力沟通》本书的第四部分内容。在听书的过程中,点击左下角的“发现“按钮,你将发现更多好玩有趣的知识。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和别人打交道,今天我们来学学,如何用这个方法,和自己对话。
我们为什么要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呢?因为,如果我们不能从心底深处说服自己,就很难在和别人沟通时,用好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我们知道,非暴力沟通,是不指责、不埋怨、不猜测、不非议的沟通,是聚焦在双方需求之上的沟通。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会经常的自责,埋怨自己,甚至讨厌自己。
看网球或者羽毛球的小伙伴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时候,如果球星们发生了失误,他们会愤怒的摔拍子,为什么会摔拍子呢?就是发泄对自己表现不满的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迅速摆脱自责、压抑、内疚、厌恶这种情绪,让自己充满正能呢?今天我们就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02.倾听内心的冲突
心理学家讲,自责、内疚、压抑、厌恶这些情绪,都是由于内心的冲突导致的。而冲突的背后,和我们指责别人,或者别人指责我们一样,都是因为隐藏着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我们试着用前几节课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自己。例如,这次升职考核对于我们而言非常重要,我们做了大量的充分的准备,但是,临考前,突然感冒了。结果,拖着病体上场的我们,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成绩。于是,在之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处于自责、内疚、压抑的状态中无法自拔。
我们责备自己:你真是个笨蛋,明明马上要考核了,为什么晚上还不注意盖好被子,结果感冒了。我们怨天尤人:看来这是天意,就是不想让我拿到更好的职位。我们甚至自暴自弃:既然这么努力,还是没有成功,看来我不是这块料,干脆算了。
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站在客观角度,去观察、感受呢?有没有找到自己的需求,并给自己提出下一步的要求呢?
没有,我们基本上是像和别人吵架一样,和自己吵架。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暴力沟通方式,它让我们迷失在情绪的丛林里,对自己充满了负面的评价。
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充满负面评价,会怎样呢?双方会爆发激烈的冲突。那如果自己对自己充满负面评价,结果也是一样的,甚至更惨。因为我们和我们是一体的,和别人争吵还会有朋友来给你开解。可是,和自己争吵,最后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自暴自弃。
所以,卢森堡博士在这一章的开头,专门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觉得,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用途,其实是用来爱护自己。
怎么拿来爱护自己呢?首先要保证不使用道德评判、比较、逃避责任、强人所难的方式和自己沟通。
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很内疚,往往会对自己讲: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小的事都没有做好!你真的一天不如一天了!你本来应该做好的,为什么这么大意呢?
你看,“这么小的事都没做好”,这是自己给你主观评价;“一天不如一天”,则是进行比较;“本来应该做好的”,这里面含着必须要做好的命令;而“应该”这个词,就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如果没做好,就是有问题的。
我们用暴力语言,把自己一层一层的给裹起来了。于是,越来越难受,越焦虑,越没有安全感。就像前面讲到的那只豺狗,目光越来越狭隘,对外界的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如果这个时候,上司恰好又用暴力的方式批评了你,这无疑会雪上加霜。所以,先别自己给自己上刑,才不会被别人逼死,或者逼死别人。那怎么从豺狗,化身长颈鹿呢?怎么让自己变成一颗大心脏呢?
其实,方法无非就是:站在客观角度,去倾听自己、观察自己、去感受自己,找到自己这些负面情绪背后需求,要么满足,要么宽恕。
我们指责别人,是因为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指责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可以用心的去体会别人的需求,也自然可以用心了解自己的需求。
如果我们因为某件事,突然骂了一句自己。这个时候,我们立刻要意识到,这是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情绪的条件反射。我们要马上反问自己:这句话背后,是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
卢森堡博士培训班里有位全职母亲,一直表现的特别内疚。博士就问她什么情况。这位母亲说,我非常沮丧,但不知道为什么沮丧,只觉得内心乱七八糟的。
博士问,是因为内心有两个人在打架吗?全职母亲点头说,博士,你说的很对。我虽然是个全职妈妈,但在生孩子之前,我是一家企业的主管。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也能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但为了家庭,我还是放弃了主管的职位,成为了全职母亲。不过,我内心那个“职场女性”的角色,依然在不断的责怪我,让我感到很内疚。
博士说,看来你很清楚自己内疚的原因,不妨拿笔将职业女性和全职母亲两个角色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一一记录下来,然后看看如何才能同时满足。
全职母亲就拿了张纸,先从自己“职场女性”角色开始写:“为了照顾孩子,我放弃了工作”,这是她的观察;“我感到有些灰心”,这是她的感受;“我很想重新感受自己在职场的那份快乐和成就”,这是她的需求;“能不能有机会让我再重新回去上班呢”,这是她的请求。
接下来,她又写下了作为全职母亲的四个要素:“我在照顾孩子时,总想着上班”,这是她的观察;“这让我很纠结”,这是她的感受;“不想因为上班让孩子得不到照顾,我要确保孩子得到照顾”,这是她的需要;所以,“能否找个保姆,或者请家人来帮忙带孩子呢”,这是她的请求。
当这位全职母亲,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自己对话后,她感到非常轻松。因为通过这一系列步骤,她没有再陷入到内疚的情绪里,而是找到了自己的需求,并聚焦在如何满足这个需求上面了。
03.宽恕别人,宽恕自己
当我们能聚焦需求而不是责怪自己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平和,也就更容易宽恕别人,宽恕自己。
比如,在路上我们遇到那种压着快车道不加速的车,或者突然变线超车的司机,心里肯定会第一时间开骂,这家伙是不是疯了。
学过非暴力沟通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刚才那样太可怕了,我希望自己以后不要再遇到这种司机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把对外的愤怒,转变成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开车就会更加小心,心情也会更加平静。
卢森堡博士班里就有这么一个司机,之前算是个路怒族。只要开车上路就会发飙,觉得这个人开的不对,那个也有问题。上了非暴力沟通班后,他开始像刚才我们那样的方式去思考,渐渐地就不再开车时发怒了。
有一次,他前面压着的那个车,开的非常慢。他开始感觉得自己非常着急,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换位思考:如果我在前面这样压着,肯定也会知道后面的司机会非常着急,那么我也会因为自己压车道的行为而着急。
体会到这个感受后,他觉得,前面肯定是遇到什么问题了,需要有人帮助。于是他也就放松下来,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对一个着急的人发怒。后来路上车少了,在超车的时候,他发现原来前面开车的是一个年级很大的老奶奶,看上去手忙脚乱的。
这个学员就很庆幸自己刚才没有因为发怒而按喇叭,如果那样的话,在超车时,他会感到非常内疚。
你看,越是聚焦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越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也就越能宽恕别人。在这个紧密社交的环境中,宽恕别人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胸怀,也就能获得更多机会与尊重。
那如果我们找到了需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法满足这个需求,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只能用宽恕来安慰自己。要像长颈鹿一样,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用对未来的畅想,去填补现在暂时的挫折。
比如,我们被公司裁员了。我们不希望自己是裁员名单上的这个人,这是我们的需求。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确被裁了。这个需求现在已经没法满足了,那怎么办呢?宽恕过去的自己,重新找一个新的方向与目标,用新的需求去替代现实的焦虑。比如马上开始找工作,一个月内重新上岗。有了这个目标后,我们就会摆脱对过去的消极评价,把注意力放在新的需求上。
再比如,现在因为夫妻双方出轨的原因,离婚率非常高。如果我们不幸因为对方出轨,而走上了离婚的法庭。我们也许会埋怨自己当初的选择,觉得自己当初实在是太傻了,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人呢?我们当然希望这件事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但是,如果一旦发生了,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接纳。然后平静的重新寻找新的目标。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现实,直面人生的苦难,充分体会内心的悲哀与渴望,重新找寻新的需求,这正是非暴力沟通所倡导的面对挫折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护自己。
04.做自己的主人
当别人命令我们做某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我们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愤怒、抵触,如果摄于对方的压力不得不做时,我们还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压迫,委屈而又无奈。
那么,如果我们自己命令自己,做某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我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命令自己做一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作者告诉我们,当我们用比较的眼光,来评判世界、评判自己时,我们就会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比如,为了比别人赚到更多的钱,我们会选择做一些我们不喜欢做的事。
卢森堡博士在大学教授心理学课程时,每周都会写大量的临床报告。写临床报告就像写那种大部头的政府公文一样,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卢森堡博士本身也不是很喜欢写这种东西,他更在乎的是和学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有一天,他感觉到写临床报告让他实在很痛苦,于是开始分析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也就是他为什么会去写临床报告。想了想,他发现,写临床报告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那时刚刚毕业,手头不宽裕,写这种报告其实是为了多赚几个钱。
意识到这个动机后,卢森堡博士从此再也不去写临床报告了。因为他现在更看重的是时间,而不是金钱。
在卢森堡博士看来,为了钱,为了虚荣,为了别人的评价,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这无异于将自己当成了工具。
孔子在论语里说过: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工具,让别人摆布。君子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遵从自己的内心爱好去做事。这和卢森堡博士的观点完全吻合。
所以,如果你有条件放弃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人或事,有能力放弃掉自己不喜欢的环境,那么,建议你遵从内心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内心真实的需求,才能感到一种发乎内心的爱的滋养。
当然,现实世界中,有很多我们不喜欢做的事,却因为责任不得不去做。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才能逃离痛苦呢?
卢森堡博士给我们了一个转换思维的方法:用“选择做”去替代“不得不做”。
比如我们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又暂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法跳槽,怎么办呢?我们从不得不做这份工作的思维中跳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做这份工作:是因为需要钱,需要稳定,还是因为这家公司离家里近,方便照顾家人?
找到原因后,我们就可以用“我选择做”这种更加主动的方式,来重新来表达这份工作的意义。比如:我选择做这份工作,是因为我需要钱;我选择做这份工作,是因为公司离家近可以照顾家人。
从“不得不”,到“我选择”,我们的情绪会由消极变得更加积极,因为我们看到了“不得不”背后隐藏着的价值。当然,如果我们发现这份价值,已经过气了。就像卢森堡博士发现,他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钱后,他就再也没有写过报告了。
做自己的主人,永远是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事。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做自己时,才会更好地保护自己,才能更敏锐地察觉到别人的需求。如果我们只是一把别人用来坐的椅子,就永远会以为屁股就是一个人的全部。
05.知识要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运用非暴力沟通法,读懂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是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倾听内心的冲突,体会内心的感受,找到自责背后的需求,宽恕无法实现的历史,勇敢成为想要的自己。
那么,在做自己的路上,我们会遇到非常多不可测的风险,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去化解这些风险呢?我们在最后一课,将系统回答这个问题。
关键词:倾听 冲突 感受 自己
思考与讨论:自己有没有正在做一件不想做的事?如果有,用“我选择,是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