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然而在某些时刻,我们所说出口的话除了传递信息,似乎还传递了一些信息之外的东西?
比如,
你可能在强制孩子停止无理取闹的时候,听到他说过:我讨厌你!
你可能在和朋友观点不和的时候,被朋友戳到过痛处:你要是真的这么厉害的话,早就发达了
你也可能在业绩下跌的时候,粗鲁地指责过下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还能指望你干什么?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指出: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们沟通的原意,是信息的传递啊。可在这些沟通不畅的时刻,这场沟通在实际上恐怕更多的是情绪的传递。甚至,连我们的喜恶、感受、需求,也一古脑儿塞给对方。
言谈之中,“自我”到底应该如何摆放?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介绍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是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由于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破成就,2006年他还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非暴力沟通的原则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指导读者,我们应该去转变我们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即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种转变能帮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让我们更好地尊重与倾听他人。
马歇尔·卢森堡指出,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当我们观察的时候,最好不要加入自己的评论。
其实,马歇尔·卢森堡说的“不评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恶标准来评定是非得失。比如,一个人在捐款活动中捐出一笔不小的捐款。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捐出了一笔巨额捐款。但不应该说,他是因为爱出风头所以才捐了一笔巨额捐款。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要掌握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个人认为,可以从这四个问题入手去梳理一次沟通。我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你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注意,观察的时候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不判断或评估。然后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说出是什么样的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再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让对方知道我们期待被对方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
比如,一位女生留意到母亲每次进入自己的房间都不敲门,这是她的观察;这位女生可以告诉母亲,自己觉得个人隐私被侵犯了,这是她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可以告诉母亲,进入青春期后的自己需要更多的私密空间,只是说出需求;然后她可以请求母亲进入自己的房间之前先敲门,这可以让她的母亲知道如何做可以满足她。
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在进行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区分观察与评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倾向把对方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当我们描述事情时,最好是只描述我们的观察,而不对对方进行评论。也就是“就事论事”。比如,她很笨,这是评论;她没有通过这次考试,这是观察。
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是内心的真实情感,想法更像是经过头脑加工处理的东西。比如,我很难过,是感受;我觉得自己太傻了,这是想法。
挖掘感受:我们的感受,往往源自内心的需要。《非暴力沟通》里指出,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区分请求与命令: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行为来更明确地表达请求。注意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比如:我希望你能在九点之前把作业写完,这是请求;九点之前有好几个小时难道还不够你把作业写完,这是命令。
马歇尔·卢森堡指出,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总结
善守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往往喜欢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
不过,当言谈之中的沟通不是那么顺畅的时候,借鉴《非暴力沟通》之中具体表达感受、需要和请求的表达方式,我们能更好地继续接下去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