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韩沛男
批改/涅阳三水
这个春天一开始,就有了逆行者这个美丽的名词儿!
与冠状病毒抗战一开始,这些逆行者,就不约而同地,从各地奔往武汉。他们出征的视频,点燃着热情,感动着国人。在国有急,民有难之时,是他们,听从召唤,主动请缨,逆行赴鄂。
他们不仅是为民着想的一代楷模,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是别人的爸爸,妈妈,是妻子,丈夫,也是父母的孩子!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恐惧,但他们把恐惧压在心里,舍下对家人的担忧,毅然奔赴武汉!
是了,疫情在哪儿,他们在哪儿!病魔在那,他们就在哪儿!被折磨着的同胞在哪儿,他们就在哪儿!至暗时刻,是他们去刺破黑暗的光。
“逆行者”,奋斗在疫情一线,比如: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73岁的北京人李兰娟院士,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它时间都在抢救病人,84岁的广东人钟南山院士,得知疫情后,急速赶往湖北武汉。
战“疫”打响后,李兰娟和钟南山院士一直奔波于前线,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他们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院士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等建议,表现出了这些逆行者们不怕牺牲、不怕艰苦的工作作风。
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让许多同胞失去生命。而逆行者,却冒着生命危险,与死神较量,与病魔抗争。他们才是时代的偶像,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榜样,是时代的英雄!
后记:
这篇习作,本来我是不准备看的。
孩子的老师把它整理出来之后,说前后的叙述人称不一致,要我给解决一下。
这次习作的任务布置出来之后,孩子自己完成,我一点也没有去看。
孩子完成了之后,自己拍照提交给了老师,还告诉我说,老师给他点赞,送他大红花了。
儿子的情绪的确是挺好的,因为老师的肯定。
从老师那里拿过来电子文稿之后,我的确也有所发现。
这篇习作当中,前半部分以“你”开始展开叙述,是和人物直接对话的模式。后半部分引入两位英雄人物的故事,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的。
前后人称的确是不一致了。
把孩子喊过来,一段一段给他进行分析。
分析过之后,他自己挠着头不好意思了。
接下来,孩子就坐下去进行修改。
我再次看到的时候,习作就已经是这副模样了。
通过这次让孩子改作文,我忽然间发现孩子的组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尤其是像这样有针对性的话题作文,和中招、高招的作文题目有类似的性质。
让我不得不考虑,在以后的日子当中,把中招高招的优秀作文,呈现在孩子面前,是不是一种必须呢?
谁能够肯定地回答这一点呢?
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也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