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清静的马路上, 一个身材魁梧的老人,骑着一辆高大的自行车(本地方言称作“大罗马”),正缓慢地行驶在九十年代的县城西区马路上。
老人已经年过六旬,可仍然身强力壮,他缓慢前行只是因为要为车上两个从乡下出来的孩子介绍这新鲜而陌生的环境。两个孩子——小男孩坐在前面的横梁上,小女孩坐在后面的座位上,都安安分分地坐着、听着、看着。
他们不是没有上过县城,只是每次上县城都是跟奶奶去探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坐在单车上逛县城。所以在小女孩的眼里,这就像灰姑娘坐在宝马上巡视皇宫一样美妙,而且这样的美妙仅属于那个时代、那一刻,此生不再。
坐在车座上的小女孩看着眼前繁华的一幕幕,想起了记忆深处的一幕。清晨,在老人的家门前,小女孩正蹲在门槛上看着外面尘土飞扬的大马路,人来人往。老人的儿子走近身边,跟她开玩笑说,看到了吗?对面正在建学校,建好之后去那里读书。那时候觉得那是好遥远的事情,却没过几年就成真了。小女孩每次想起那个早晨,都会觉得那是愿望实现的早晨,那是无限美妙的早晨,有了那个美妙才有了坐在车上逛县城的美妙。
多年以后,当初刚升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长大了,她去过很多大城市,见过很多高楼大夏,也坐过很多类型的车,可是没有一个城市有坐在“大罗马”上所看到的县城那么美好,也没有一辆车有老人开的“大罗马”那么稳,更没有任何一个导游能像老人那样讲解得那么生动、悦耳。
记忆中的那辆“大罗马”也许现在也跟老人一样老态龙钟了,可是它肯定还在,它在某一个角落默默地呆着,等待着老人再次骑上它,载着两小孩漫步在清净的清晨,以证明它还有使用价值。可它不知道就算它还有价值,使用它的人再也不可能是老人了,老人已经永远离它而去。
以前,老人家的客厅里,有一幅很大很大的画,画里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小女孩每次去他家,总是看着那幅画发呆,她很喜欢那棵树,也很向往树所处的那个风景如画的环境,所以她深深地记住了那幅画,就如记住骑着“大罗马”的老人魁梧的背影。
长大以后,小女孩才知道记忆中的那幅画是大名鼎鼎的迎客松,而画中的环境就是名山——黄山。高大魁梧的迎客松总是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就好像慈祥的老人,因此小女孩一直觉得老人会像迎客松一样长寿,会看着自己长大,看着自己变成大人,然后结婚生子。小女孩不知道再长寿的迎客松也会有倒下的一天。
因此,“迎客松”真的倒下的那一天,小女孩哭了。她从小就没有爷爷,她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向爷爷撒娇,然后就会有糖吃。她没有爷爷,她也没有糖吃,可是她觉得自己比有糖吃的孩子还幸福,因为她有县城里的舅公,他会让她坐在单车上,带着她到处逛。舅公还给了她一个让她引以为豪的绰号——“白妹”,让她可以向姐姐“黑妹”炫耀,他还会教她很多很多大道理,让她学会为人处事。
是老人弥补了小女孩没有爷爷的遗憾,老人就是她的爷爷,是影响了她一生的爷爷!
老人的离去就好像小女孩为此而掉的眼泪一样,它再怎么属于眼睛也不可能再回到眼睛里了。老人永远地离开了,但是,记忆中的那辆“大罗马”会一直放在角落里,永远地守候着老人,就好像小女孩内心深处永远记得老人骑在“大罗马”上那个魁梧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