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出于共情的回应,是马上认识到他人的处境与我们的处境有极大的不同;认识到要想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们必须完全抛弃自己的期望。
如果我们要提高我们对育儿常见陷阱的觉悟,我们不能只是做出对和错的评判。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不要关注行为,而是去问每个人的内心具体经历着什么。我们的行为最终是受我们的感受驱使的。只有深入探究我们的感受,才能发现我们的行为是被什么驱动的,并辨别出需要采取的行动。
许多育儿书教给我们一些技巧,看起来有助于我们帮助子女,但事实上大部分技巧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去操纵孩子的感受,夺走他们自身的感受。育儿书的目标是实现“双方都开心”的结果,而不去关注我们该如何深切地把握自己和孩子的真实感受。
当我们真正对他人产生共情时,我们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出于共情的回应,是马上认识到他人的处境与我们的处境有极大的不同;认识到要想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们必须完全抛弃自己的期望。要做到迅速放下自己的期望,要求我们专注当下,明白与他人相连是一种双方每时每刻能量的交换,但并不保证事情会达到什么结果。我们明白那是关于交流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需要在哪里停止,或是达到谁的既定目标。它充分重视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每步都携手前行,全身心投入而且完全自主。
我们大部分人都犯了这个错误,以为我们是在共情孩子,其实却不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都冲他们的父母大声说:“你就是不明白我!”他们说得完全正确。我们真的不懂他们。
共情,是一种能体会他人感受的能力。这要求我们首先接受我们的孩子、伴侣或朋友有某种特定的感受。他们当然有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与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我们不需要改变他人,也不需要改变自己。我们仅仅需要承认其他人的感受,正如我们希望他人承认我们的感受。
孩子觉得我们没有倾听他们的心声,他们便关上了心门,不再与我们合作。要是我们知道如何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我们就可以创造一扇美妙的大门,迎接双方更亲密、更心心相印的合作关系。
接纳孩子,要做到真正的接纳。我们要摒弃让孩子按我们希望的样子去做的念头。、我们唯一关心的,是与孩子把握眼前的时光共处,陪伴他们,安抚和接纳他们。我们要把所有期许都抛弃掉。
通常的做法是告诉他们“不要害怕”,我的建议是不如安抚孩子说:“担心是正常的,因此不需要为你的担心而感到担心。让担心发生,不要去否定它或者抗拒它。”当我们否定或抗拒焦虑时,它会变成兴风作浪的无赖。我们最好面对它原始自然的状态。然后,当时间到了,它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消失。并不是因为我们使劲赶它走,而是因为我们优雅地超越了它。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待自己是真实的,无论选择投入什么事情,在我们选择投入的期间尽情享受它。满足感只存在于当下,而不是来自于某些事情会持续多久的想法中。要是我们不能珍视学习过程中每一刻的价值,那我们就会失去欣赏任何事物所拥有的价值,以及理解世事总是变幻无常的能力。
我们从来无法要求孩子保证一直坚持做某事。孩子有权利拥有他们的感受和经历,哪怕与我们的期望相违背。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的兴趣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这并不是需要反对,反而是需要鼓励的事情。我们在孩子身上寻求的本质特性,与孩子能多长久地坚持做某事无关,而与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投入自己的身心灵有关。
我们宣称希望孩子能够无畏无惧,充分拥抱生活。然而,我们对于结果的执迷却增加了我们孩子的恐惧,使他们受到焦虑的困扰,从而使他们不能全力以赴。如果我们不关心他们的努力,只关心他们的成功,孩子是能感受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停止了努力。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人性并学习接受它,我们会发现自己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对孩子共情。共情发自心灵而不是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