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个知书达理的家教老师,经朋友介绍到一家大户人家教授孩子读书。
他,一个身份显赫的企业家,有一段包办的婚姻和一位并不爱的夫人以及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如果说他们的相遇是巧合,那么她到他家教授孩子读书似乎更让我们惊叹命运的安排是如此巧合。女儿小蛮对新老师欢喜有加,他自己更是对她渐渐产生了好感。一切的一切是那么顺其自然的发生,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他们还是如同友人那般,但情感已经在二人之间蔓延开来。
然而,她父亲的到来打破了宁静,父亲的贪婪自私和视财如命让她不得不对父亲恨之入骨,还有更重要的:年轻的父亲由于外遇和母亲离婚,自此她作为女儿对父亲充满的怨恨,而这也是伴随了她20多年的。所以,她恨父亲、更恨那个害的自己家庭破裂的第三者。
但是,眼前的一切仿佛又要重演着曾经的悲剧:他的太太从乡下回到上海,落了一身病的太太除了病痛似乎更悲痛于丈夫毅然决然想要离婚的念头。她犹豫了,一方面是自己和他那么炽热的爱恋之情,一方面又不能亲眼目睹自己成为摧毁他人家庭的刽子手,不能成为毁掉小蛮童年幸福的第三者,不能让他成为被女儿终身痛恨的罪人。
于是,她毅然选择了离开上海,到厦门去工作。临行前,她没有等他为自己送行,更没有听他一句珍重道别,虽然做得决绝,但我们能够看到她毅然决然的背后,充斥着的是满满的爱。她不要她的女儿对他以后恨之入骨,不要他终生活在痛苦里,即便他和妻子已然没有旧情。
读完这篇短篇故事,我陷入沉思。究竟爱是什么?爱是不是为了对方的财产?是不是贪图荣华富贵?是不是为了便利条件而为自己谋取个得意的差事?是不是为了能和对方热烈厮守?其实都不是。爱是为了对方考虑,照顾到对方的感受,体谅对方的处境,爱是无私。
所以,在这个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快、人们都变得越来越现实的当下,我们读一读曾经的经典,读一读张爱玲的短篇故事,或许能感悟出一种纯粹的情感。或许很多人说,没有目的的爱情现如今是不存在的,我不否认,大部分的爱情和婚姻在现如今都是在做资源匹配,在做权衡和评估;它缺少了人情味,有的只是在综合考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绝大多数的情感变得复杂和功利就扼杀掉了希望,仍然会有人会以对方的体验与感受来优先考虑,依然会有纯粹、单纯的情感,只不过是我们先选择了放弃相信。
所以,在我看来,重读经典的目的,除了让我们细细品读书中的文学气息之外,还更应当让我们对生活有所顿悟,对当下的自我进行反思。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以爱为先,而并非聚焦利益和收益,那么或许我们会走得更慢一点、更稳一点。
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