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拍电影偏爱英国演员,有人问他原因。他的回答是:“英国演员能够胜任普通人的角色;大多数美国演员追求迷人的魅力,比如牛仔、恶棍或者是英俊的男子。美国电影都是关于神话和传奇的,所以只需要英雄、枪手、只需要那些超越常人的大人物。”
昨天看了《伊卡洛斯》,上午读书时读到了伍迪艾伦的这段话,下午看了《脸庞,村庄》;琢磨一下,忽然好像明白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选择。
气质:不俗的大花袄三件套
一边看《脸庞,村庄》里的瓦尔达,一边想着前两天看的纪录片,《关于苏珊·桑塔格》。
仅从《关于苏珊·桑塔格》这部片子中来看,苏珊是一个很锐利的女人,锋芒毕露,暴躁易怒,控制欲极强。
高高在上的精英知识分子,如同神话人物般散发着圣光。
而《脸庞,村庄》中的瓦尔达,却是另一种风格。
看完一遍,在我的脑子里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墙上的肖像画,不是片尾戈达尔的谜语,也不是两人间关于艺术和死亡的讨论……而是,瓦尔达的衣着。
准确的说,是她的大花袄三件套:
衣服,
背包,
小挎包。
如果不是那头和黑柳彻子差不多标志性的还染了一半金的蘑菇头,我真心觉得她拿起扇子就可以直奔楼下和大爷大妈们一起欢快地跳起广场舞了。
不过也说不准,没准瓦尔达觉得有趣,顶着蘑菇头拿起扇子直奔楼下就和大爷大妈们一起欢快地跳起广场舞了。
七十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九十,是可以更随性了吧。
这部电影的气质也如同瓦尔达的大花袄一样,随性洒脱,就算是普通人,一眼看去也能明白到底是什么,但是即使不做思考,你也知道这个片子很艺术,里面的很多话题好像很哲学,但却又和你息息相关。
既不高冷装逼,不好好说话用大词膈应人,也不怎么接地气,稍微一闻就能闻出尘土味。
就像顶着分色蘑菇头,穿着大花袄三件套的瓦尔达。
普通人:湮灭和荣耀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很恐怖的答案,大概的意思是,一个普通人,死后100年,他的痕迹就会从这个世界上几乎完全消失。
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
想想也是,古往今来,浪淘尽,能留下名字的,才几个人?
你我凡人,大概率的一辈子默默地生,默默地死,历史的巨轮不屑碾过,时代的巨浪不屑裹挟,在台下为别人的好戏鼓鼓掌,灯灭之后寂静无声。
《海上牧云记》里的墨先生本事高强,却不求名也不求利,整日魔魔怔怔的喊着要“杀神”,有人问他到底图点啥,他答道:
“荣耀。”
听起来就神经兮兮虚头巴脑的,和普通人八杆子打不着。然而老实说,谁心里没有点当主角的念想啊。
要不小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念个200字的小作文你咋都能记得那么清楚?
要不中学在校门口打架暴捶了王小民那点破事你咋老是挂在嘴边?
要不大学傻了吧唧跑女生宿舍下面唱歌被宿管阿姨赶走你咋能夸一辈子?
“老头子,你最光辉的时刻是在何时?全日本时代吗?而我……就是现在了。”
作为一个平常人,值得记忆能让自己夸耀的高光时刻好像并不多,有可能终其一生,我们反复念叨的,也就是年轻时做过的那几件荒唐事。
荣耀这个词,离普通人有点远。
而《脸庞,村庄》里面的巨型照片的行为艺术,拉近了这段距离。
作为一个小卒,没有过自己的照片被拉大几倍后放在大庭广众下的体验,想象一下,大概是有点膨胀,有点得瑟,又有点害羞吧。
“所有人都说这照片很美,这一切都挺美的。但我是个内向的人,总有点不知所措。”
“在这儿有主宰一切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很强大。”
多年以后再回忆,这是否能算她们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呢?
我们也有脸庞,也有村庄
在B站上有部国产小众纪录片,叫《寻找手艺》。素人导演卖了房子拍的,开着个破车到祖国西南,去拍那些默默无闻的手艺人。
艺术性和逼格当然与这部《脸庞,村庄》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精神上,好像还是有点相通之处。
我想象过我们如果拍这样一部片子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是真的到村庄,像我老家那样,多半找不到敢这么弄的乡亲们吧。
这么夸张这么出位,在农村里是要受非议的。
所以我们的《脸庞,村庄》,必然是不一样的光景。
什么样的呢?
不知道,拍出来再说吧。
反正材料是从来不缺,只差做菜的人了。
宣传海报明显是致敬甲壳虫的最后一张专辑,不过背后的大眼睛还是挺好玩的;
瓦尔达的衣服其实真的挺平实的,真的靠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