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轮不变月,今古人间两不同。
古时人们对月情有独钟,宠爱有加,正是因为这种对月的宠爱,才使得它成了古诗词中最常用、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意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物的转变,到今天月好像在人们眼中表现得不怎么好,失宠被人们冷落了。当然,得幸失宠都是有原因的,虽说月自始至今都没有变过。
月被人们传说铭记主要在于它的两种基本的功能:一种是寄托,一种是欣赏。
对于寄托,月作为一种寄托的载体是有条件的。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简陋,信息闭塞,人们辞家远游,求学,谋功名,图生计,一去往往就是数年,由于信息的闭塞,家书难寄,长时间不闻家讯,不见亲容,不详家况,思家念亲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游子孤身在外人生地不熟,遇事无人商榷,冷暖无人问津,人生道路上的苦楚艰辛无人倾诉分担,使得思怀之情与日剧增,久而久之,便积思成愁。为了缓解思念的苦痛,人们开始借物抒怀,寻找倾泻的对象。月因为它的高度而成就了它的广度,使得游走在五湖四海、天涯海角的游子过客可以同时看到它。正是因为它的“不同地能同时”的特点与人“身家两地不能见,心怀思愁可共瞻”的慰藉相谋合,使它成为人们寄托情感首选的对象。也因为它的“不同地能同时”才孕育出了诸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借月抒怀,借月谈愁的名诗佳句。怀愁伤月可以说是古时的一种通病。不只是因为它那暗喻悲欢离合的阴晴圆缺,还因为它那亘古不变的升降规律与人世间人事的变化无常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更加感觉命运的无助,未来的渺茫。愁借月得以舒展,月借愁得以成名,使得月成为古中华文明中不可轻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了只在中国文化中才独有的“月文化”。西方世界崇拜太阳——阿波罗,而东方的中国对月亮情有独钟。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了解。科学让我们看轻了许多事物的真身实相,当然也包括月亮。当我们戴上科学的眼镜看月亮时,月亮固有的诗意美却被科学的镜片过滤掉了。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月亮,但它已不再美了。我们应该为了解了月亮的真相高兴呢?还是应该为失去的诗意的美悲伤呢?很多事情,当我们了解到了真相的时候,我们又多希望真相不曾为我们所知。我们为了解了真相而后悔吗,当然不会,只是有些遗憾,遗憾实情的真相和我们一厢情愿中的想象不一样。月的诗意美产生于对它的无知,正因为无知古时的人们才为它赋予了那么多的神话和传说。当我们得知真相后,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美便荡然消失了。如果我们知道了真相而再刻意去寻找以前那无知中的美,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即使你仍相信那美存在,这种美和以前的那种美的感觉也不一样了。就像你无意中得知了你好朋友的一些你认为不怎么好的秘密或隐私,当你再和他相处时,你就会觉得他给你的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就好像有一道看不见的隔阂横在了你现在的感觉和过去的感觉之间,无法逾越。虽然对他来说,他从没有改变什么。
对于月的寄托功能,在现代化的今天已大大打折扣了,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消失了。如果没有,那也顶多只是诗人作家们为传达他们多愁善感的秉性“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刻意为之。古人借月寄托思情是有条件的,而那些条件在今天已不复存在了。今天的现状,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工具种类繁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惊人,电话传音,视频传容方便得很,离家在外的游子学子谋生者都可以随时随地随性的与家人联系,听家音,阅亲容,话家常,唠心嗑,报平安,送祝福等等。当然离家的人想家是一定的,因为不管多发达的技术也弥补不了亲人相聚时那种在一起的感觉。而且只要离家就会想家,可能在家时你感觉不到家的存在,但当你一旦离开家,家的概念就会立刻出现在你脑海中,家的感觉也会瞬间涌上你的心头。当然想家是想的,但若说想到起哀愁,恐怕是很牵强的。想只有想到一定程度才成愁,而今天的人们在思未成愁之前就电话家亲了。所以说在“与尔同消万古愁”中的万古愁中,思家念家之愁是应该去除了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然想家念家是什么时候也不会变的,只要人还有人性。如此说来,这愁一旦淡除,借月抒情消愁的月也就会失去它那寄托相思的作用,势必人们会对它减少一份关注。兔死狗烹,好像有点这味道。
至于欣赏,古今差别不大。因为对月的欣赏毕竟是少数人而为的事。古时对有闲情逸致的文人来说,赏月观花饮酒对诗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为了显示与他们身份相匹配的高雅品味,赏月就成了他们的志趣和爱好。而有钱有势的地主贵族为了装点门面显示自己的不俗,也会时不时的邀请文人门客一起赏月观花饮酒对诗,赏月对于他们就成了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附庸风雅的例会。至于民间的寻常百姓,他们哪有那闲心闲工夫去看那不顶吃不顶穿的月亮啊。虽然他们会经常听到或谈到有关于月的故事传说,但那也只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就算不谈月也会谈别的其他的什么东西。对他们来说,赏月没必要,更谈不上风雅志趣了。今天的人们与古时相比就更差了,人们大都投心于物质生活中,对于天上的月亮,甭说赏,就连谈也都懒得谈了。人们置身于灯光明耀霓虹灿烂的人造光世界里,抬头看见的是摩天危楼上灯光的炫彩辉煌,低头看见的是柏油马路上车灯玄幻成的火龙长蛇。屋内的人们忙于电脑前,在电脑上聊微信,玩游戏,投心于虚拟的世界中,对窗外天空中真实的月亮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月就像一个弃儿,穿梭在茫茫无际的天上,寻找着那个能把它收容的心扉。
其实,月本来就是没有感知的。它冷冷的来,又冷冷的去,对人世间的一切它都冷眼旁观。对月的欢喜月的忧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月没有变,变的是我们。
《月之杂谈》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言 幸福感是指人类给予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在《忏悔录》中,卢梭曾经道出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