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生于1897年,卒于1981年,享年84岁,外公个子不高大约1米65左右,国字脸,浓眉大眼,宽肩膀。
外公行二,上面一哥一姐,下面三个弟弟。
外公一生读书、回家做过乡团的副团长,日军入侵后带着全家逃难投奔了苏州的堂哥,白手起家,做了火腿、菜叶、木材生意,也办过养鸡场养鸭场,养活了9个子女。
性格外向豁达,有担当,脾气急,爱美食,爱看戏。
母亲的讲述里,外公最大的特点是看得准,放得下,因此一生虽然经历政治动荡,但始终乐观,也并不没有受过什么罪。
我母亲的性格像外公,急呀急得嘞,一言不合就要喊起来。但也外公一样,遇到大事反而冷静有担当,这一点上我倒是有些随母亲。
在母亲的讲述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外公的阔达开放,观念平等。
外公是上的洋学堂,是河海大学的第二届学员,学习的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家乡奉父母之命成亲,迎娶的是一字不识的裹小脚的外婆。但他一生无论生意做到哪里,都没有动过其他念头,一夫一妻终老。
他养育了7女2男,但家里从未有过丝毫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和做法,大姐最早离家,抗战时跟着大堂哥一起撤退到四川,读了药剂学,早早的参加了革命。大姐是母亲一家兄弟姐妹的榜样,每个姊妹都努力读书,而外婆因为自己不识字但又要强,因此并不让一力承担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专心读书。大舅舅因为要继承外公的生意,所以在铺子帮忙的多,反而读书比较弱一点,也是没有上大学,就早早的娶亲,继承了生意。
二姨也是传奇,外公想让二姨读师范,二姨不肯,要学医,要考上海的医学院,当时是要考英文,我母亲说,小的时候,夏天开着门窗,外面人声熙攘,但二姐只是大声的背诵英文,丝毫不受干扰。最终还是考上了医学院,外公也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尽力而为支持二姨读了医学院。这样的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给与经济上的支持,即使在100年后,也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够做到的。
外公不仅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能够听取妻子的意见。
三姨,是所有姊妹中长得最美的,瓜子脸,眉目清秀,雪白的皮肤,又有一副好嗓音,但不算是学习脑子特别灵光的那种。那段时候外公在上海做生意,迷上了听戏,就想让三女儿学戏,外婆听了坚决反对,外公也没有坚持,就算了。后来三姨学了护校,做了多年的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