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无处不在,从小到老终身需要。
首先要有目标:
其次需要学习
最后需要践行
书中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对比,很有趣,对标自己和家人以及周边的人,在某些方面,因认识和性格的不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但又不得不肯定和仰视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往往引领着固定型思维的人。
我们每个人终身需要成长型思维,但每个人又有固定型思维,这两种思维中成长型思维占的比例多一些,成功比例要大一些。
从小时候培养成长型思维对孩子成长和性格养成是益处多多的。比如自己小时候在疯玩时跑跳,爷爷就不允许,怕摔跤,跑步和与人社交成了自己的短板。
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在可控范围内任其跑跳运动。在孩子玩耍过程中难免受伤,其中孩子幼儿园同学妈妈面对孩子的摔伤,完全躺平的状态我很受触动。在一次和同学约好出去玩,我幺儿骑着平衡车,同学骑着自行车。两人交换着骑车,双方都不熟悉对方的车,同学骑平衡车没掌握好平衡,歪歪扭扭摔到了地上,由于穿的短裤,膝盖直接和地板摩擦了好大一块皮,小孩子提着裤子坐了下来,没有喊妈妈来帮忙,也没有哭闹,只是有点疼,难受的表情。我连忙跑过去看了一下,觉得挺严重的,就让他妈妈来看一下,要不要搽药”。他妈妈说:“如果严重需要我,等他自己来跟我说,我如果过去看,他可能还哭,没事。”然后继续和几个妈妈吹牛。
我看小男孩挺难受的表情,再次跟他妈妈说:“你还是过去看一下吧,有点老火,需要搽药或消毒?”。
他妈妈说“好吧,我去看看”。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喔!摔伤了,破皮了,冒出一点点血珠珠啦,手上有细菌别去碰它,皮肤有修复功能,自己结痂之后会长出新皮肤就好了,是个小勇士没哭,摔跤疼吗?那玩耍的时候注意一点,小心点”。
妈妈没有心疼得大惊小怪,大呼小叫,而是从医学角度去观察分析。
小男孩后到,看见爸爸喊:“周医生”。他爸爸看见这么大的伤口,瞪大了眼睛和嘴巴,正要问咋回事时,妈妈提高了嗓门把话接接过去了,小小男子汉很棒呦。
小男孩自己提着裤腿怕和伤口摩擦着疼,又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去了。
我觉得男孩妈妈的教育很赞,她在不痛不痒中,轻描淡写的既让孩子心里安心,又得到了医学知识的教育以及骑车的教训。而不是像一些人找借口怪地板怪车怪孩子不小心。确实教育孩子得从小让他有成长性思维,这样面对问题少找外在的原因,多找自己内在的原因。当然事物都有好坏甚至多面性,多看好的正面、积极的方面,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