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还坐在书山学海的教室里,费劲搅和着凝固成果冻的大脑。那时,除了对高考有些焦躁外,我还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怎样实现永生。几千年前的人,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无名小民,都逃脱不了岁月的制裁。像秦皇汉武,建立了不朽功业,也战胜不了死亡,无论派出多少童男女出海寻药、请来多少异人隐士筑炉炼丹,最后也化成了一抔土。更别提亿亿万的人民了,千百年过去,坟茔也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在死亡面前,生于世间的每个人甚至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无论你生于庙宇还是草房,无论你是万人之上还是万人之下,无论你长寿还是早夭,生命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说起来,看到那些财富、地位、才华等等都比我们出众的人,我们还可以安慰一下自己,吐口唾沫,来一句,“有什么,百年后我们都一样。”
在各种正史野史中,我所知道的活得最久的也就一百四五十岁。对于普通人来讲,这已经是久到离谱的年龄,但对于永生来讲,也只是蜉蝣与大椿的区别。当然,活这么久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活到一百岁已是高寿。对于一些人来说,一百年还是不够,或是功业不成,或是心愿未了,又或者只是单纯地想活得久点。于是,这少部分人,想法设法地活得久点,最好永生。但,怎样才能永生呢?
有无数的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有无数的人尝试过许多方法。有的人把自己裹在玉石片中,觉得玉石的灵气或是其他什么东西能让自己长生不老;有的人还把自己做成干尸。大部分人只是对自己肉体处理,想着升入天国的灵魂会再次返回,于此重生。事实也证明了,那些把自己裹在玉石片、密封在棺椁中的人,也没有永生,化做了泥水,混做了泥巴。幸存下来的肉体,也被请进了博物馆玻璃柜中。还有那些炼丹吃药的,服用五石散的,信奉各种灵丹妙药的,大多连六七八十岁也没活到。
那些追求长生的人,在死亡的面前,费尽心思,用尽方法,也没能活得久点。到现在,留下一个完整躯体,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想到这里,我出了一身冷汗。那么多大智慧的人用尽各种方法都没有让自己永生——也许有人实现了永生,但那种层次的人也没有出现于世,不存在即不合理——我一个没有生存压力的青年怎么会想出正确的方法呢!
不过,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思考,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后(我和我同桌的力量),我终于想到另外一个方法。我概括为“精神永生论”,即抛掉一切肉体的羁绊,全力以赴让自己的精神永远存活。直白点讲,就是用尽一切方法让你知名,且总会有人记得你。最方便且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在史书上留名,甭管是好名声还是臭名声。当然,最好还是好名声,谁也不想遗臭万年。千百年前的你早就尘归尘土归土了,但由于一句话或是一个行为,被记在了历史上。千年后,还会有人记得你,当时的你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
像尾生,因为信守承诺,抱柱而死,千年后的人仍会用他的故事寄托情感。至于那位女子,也因此留在了史书中,名声是好是坏,是褒是扬,则另当别论。还有孔夫子,智慧自当照耀千古。不过若没有弟子整理的《论语》,夫子真得可能沉默在岁月中了。即使《论语》一书中记载的只是孔夫子的只言片语,也足以勾勒出一个“万世师表”的形象了。其实,即使没有《论语》这本书,以孔夫子的精神高度,也会在其他的文献论著中留名的。当然,这是我之后想到的东西,也不会在推广我的理论时说出这句话。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孔夫子都实现了一种“永生”,万世的人都会记得夫子,夫子的言论经历也会永垂不朽。
想到这里,我惊讶地看向讲台上的老师,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也多了许多。我的理论又要进一步完善了!实现永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你名载史册,如何延续下去也是一个问题。古往今来,散佚的典籍数不胜数。你如何让记载自己的典籍可持续流传呢?我的答案是,依靠教师!人的灵魂和精神可以借助文字永生,但文字的载体却不会永生。这时,出现了以教师为代表的一群人。通过教育,通过他们的努力,文字流传下来,历史文化流传下来,你的故事连带着你的精神也流传了下来。武断地说,只要有教师(不仅包括学校里的教师),永生的人将永远存在。
不过,这样的永生是否是纯粹的永生,需要再次论证。换句话说,凭借我的理论永生的人,是否还是原来的个体。拿尾生来说,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却不知道他家在哪儿,家里有几口人,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也不知道他是否勇敢,是否孝顺。我们眼中的尾生,还是原来的尾生吗?他这样的永生,带给人的只是一种片面的印象。由这种片面印象看这人,自然也是片面的。这样的永生也不是完整的。
这样看来,我的理论又走入了死胡同,有着致命的缺陷。只言片语不能完整表述一个人,传记还有些可能,但大部分人只是无名百姓,哪有人给他立传。其实,不妨这样安慰自己,有的人连命带名都没有了,你还有名留在历史上,还奢求什么呢?大多数时候,有比没有强,残缺也是一种美。由此再想,如何有这样的永生呢?既然你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是主动求永生了。不是大贤大哲,也不是良臣猛将,更不要说大奸大恶之徒,作为亿万人中的一个,你怎样实现精神永生呢?
没有人知道五百年前住在大槐树下的人是谁,更不会有人为隔壁二大娘家的三小子立传。历史是人民造就的,但立于潮头的都是那些大智慧、大毅力之人。在某个学校的某个午后,我又思考了好几节课。终于,拿起了没有做完的试卷,低头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