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方位文化中,经历了天文学方法定位、磁学方法制成司南,然后司南演变成指南针,这是事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过程。对于天文学方法定位,最典型的就是看星星的方法来识别方向,而北斗星就是满天星星中最容易识别,也最容易被当作辨别方向的坐标。这是中国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然而也有失灵的时候,比如遇到阴雨天气,整个天空都被乌云遮盖的时候,看星星的方法将失灵。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司南。
对于司南,最早的《鬼谷子》有记载,’’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也就是郑人去取玉时带上司南,就可以避免方向的迷失,因此,春秋战国时就出现了司南。而司南所用的磁体最早源自磁山,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而司南的组成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即磁场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司南发明后,主要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占卜以及看风水是确定方位。
而对于航海,直至北宋和南宋相继发明了指南鱼和指南针才逐渐兴起,朱彧在其著作《萍州可谈》中记载:行船在夜晚看星星,在白天看太阳,如果是阴天,就借助指南针。徐竞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这样的情景:晚上的时候,海上不能够过夜,只有看星星前进,如果有乌云,用指南针来判断南北方向。对于指南针,南宋时针对出海的船上专门设置了一个职位叫火长,负责维护指南针,并通过指南针来引导船的方向。火长对指南针的观察必须要非常细致,不能出现半分差池,否则全船人的性命都有危险。
在航海时代,指南针作为一种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给人带来了方便和繁荣。因为正是有了指南针,在茫茫大海中,它才能给人类以导航,指明前进的方向,让人不迷失方向。正是指南针的作用,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带着浩浩荡荡的船队漂洋过海,经过无数大风大浪,到达了沿途的国家和地区,给当地带来了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中华文化。正是有了指南针,促进了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推动了航海技术与人们的探索精神,方向的确认使人们大胆地向未知的陆地海洋前进,促使地理大发现与环球航行的出现,使世界连为一体。正是有了指南针,才大大成就了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和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让其在海洋贸易和海上霸权上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