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招了一位插班生。孩子是由朋友介绍的,昨晚他的父亲打来电话,聊了十多分钟。父亲提到孩子转学的原因是“人际关系问题”,但当我追问细节时,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解释。电话里沟通得不错,于是约了今天早上来校测试。
1. 父亲的焦虑,孩子的真实
早上见面时,父亲主动提及孩子“容易焦虑”,并举例说,尽管孩子体育成绩不错,但考试时仍会过度紧张,总担心做不好。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以前并非如此,而父母本身也是容易焦虑的性格。
刚进学校时,孩子显得有些拘谨。测试时,他二十分钟就完成了大部分题目,唯独作文没写。题目是《在初中,我学会了什么?》,他说:“不知道写什么,感觉自己没学会什么。” 我告诉他,作文是送分题,写了总比不写好,如果不写,可能会影响录取结果。但我能感觉到,他不是偷懒,而是真的不愿敷衍——他不愿为了得分去编造自己并未真正领悟的东西。
后来,我提到他父亲说他爱读书,便问他是否读过泰戈尔的《飞鸟集》。我说:“泰戈尔的诗很有哲理,我也很喜欢。” 这时,他的眼睛亮了一下。在我的鼓励下,他提笔写了作文,完成得很快,文笔相当不错。
2. 他的特别,被误解的“问题”
阅卷时,我带他们参观了校园。孩子对钢琴表现出浓厚兴趣,在琴房外驻足弹了一会儿。父亲说家里还没买钢琴,因为“不想让他太容易得到”。我告诉他,如果录取,他每天课余都可以来弹琴。回到办公室,孩子轻声说:“我怕考不好。”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表达,父亲却立刻说:“你看,他又开始焦虑了。” 我意识到,父亲的过度解读可能正在强化孩子的自我怀疑。
面试时,我问:“为什么和同学有冲突?” 他回答:“因为我比较特别,所以他们会议论我。” 他举例说,自己喜欢下雨时跑步,喜欢在烈日下晒太阳。午饭时,他只打了一个素菜,解释说:“我单数日吃素,双数日吃肉,因为双数日要运动,需要蛋白质。” 或许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但他没再多说。
3. 独特不是缺陷,而是天赋
后来,我和他父亲交流,说:“您的孩子并非不善交际,而是他的思维比同龄人更独立、更深刻。这样的人往往显得‘不合群’,但这不是缺点,而是他的特质。” 我解释道,当一个人的思想超越周围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平时,自然会感到孤独,但随着成长,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
父亲却坚持认为:“人最终要融入社会,不能太特别。” 我没有反驳,但心里并不认同。如果我的孩子与众不同,我不会强迫他“合群”,而是希望他能找到真正理解他的人,即使暂时孤独,也能内心丰盈、自在地生活。
4. 教育的本质:看见并守护独特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不同的认知和价值观。父母或许无法完全理解孩子的独特,但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学会欣赏、尊重并支持他们。
世界上所有卓越的人,都曾因“特别”而孤独;而所有平庸的人,都因“从众”而安全。
每个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带着独特的使命。教育不该是修剪个性的剪刀,而应是滋养灵魂的土壤——让该成为橡树的成为橡树,让该成为玫瑰的成为玫瑰。
纪伯伦的诗:"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或许教育的终极智慧,就是学会在园丁与守望者之间切换角色:该施肥时不含糊,该野放时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