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写的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汉语的七大方言,也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很有意思。
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比如南辕北辙就不能说成北辕南辙,南征北战就不能说成是南战北征,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 奇怪!为什么南是腔而北是调呢?
汉语七大方言,吴,湘,赣,客,粤,闽,都是南方方言,而北方方言只有一种,但分四大块,曰华北,曰西北,曰西南,曰江淮。而且覆盖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汉语四分之三的地盘。南方人说吃这个字,有六种发音,就是不念吃。而北方就是念吃,只是声调高低不同而已。听南方人说话恨不得找个翻译来。这就是南腔北调的由来。
一直以来,我们北方总是喜欢叫南方人南蛮子,在这本书里看明白了,它是怎么来的。
南方低人一等,从炎黄时代就开始了。黄帝大约是北方人,北方一马平川,最适合车马奔走,发明了车子的黄帝便号称“轩辕氏”。炎帝大约是南方人。南方草木繁茂,最适合作物生长,尝遍了百草的炎帝便号称“神农氏”。当时更南边的还有九黎族,统率九黎的是蚩尤氏。炎黄联手打败了蚩尤,被俘的九黎族人便成了“三等臣民”,叫 “黎民”。我们现在老是说“黎民百姓”,其实“黎民”和“百姓”不一回事,黎民是贱民,百姓是贵族,后来才混为一谈。
镇压了九黎族的炎黄二族后来又“窝里反”,南方来的、会煮汤药 的炎帝终于打不过武装到牙齿、又有“坦克”的黄帝,于是,打贏了的黄帝坐北朝南,成了华夏正统,战败了的炎帝不知去向,其散兵游勇 大约流窜到南方蛮荒之地,成为“南蛮”。
长知识了,了解了七大方言出自哪个地理位置,知道了是如何变迁来的。吴语是上海江浙一带的语言,粤语在国外还被看作正宗汉语,实际它是杂交品种,是不少民族语言融为一体的。这种融会贯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粤语和粤语文化的特征。
还有中国人的智慧无与伦比。它能把古印度的释迦摩尼佛请到中国,并且发扬光大。能把玉米,从南美洲通过葡萄牙人带到爪哇,再从爪哇辗转到来,我们推广下去,成为全国能吃的食物。辣椒一直以为是咱地地道道湖南,四川家乡产的,其实不然。它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热带地方,直到十七世纪才传入我国,那时明朝已近灭亡,清人都快入关了。还有土豆,地瓜,芝麻,油菜等等,都是舶来品。如果你喜欢探究一二,可以详读。
还有一些更好玩的俗语都在这本书里有介绍
原来二百五就是这么来的,有意思吧。
这本书很有趣,三个小时可以看完,但会意犹未尽。可以看到政治历史经济上的变迁对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很好玩。是理论与趣味结合的很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