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传统中医“望闻问切”与现代“积极心理咨询四观法”的智慧碰撞,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妙处!王薇华博士的创造性转化,让古老诊断焕发新生:从“诊断疾病”转向“赋能幸福”,从“单向治疗”跃升为“双向成长”模式。这不仅带来文化共鸣与具象化体验,更让我们在实践中感受震撼,在代入中获得深度成长,深刻领悟到心理学融合传统智慧的温度与力量。
以下是王薇华博士(弟子班)“幸福力咨询师”3期第二节课学员韩静千字文学后感:
一、融入:传统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的跨学科对话
1. 文化共鸣感
2025年5月11日晚上终于迎来了王薇华博士(弟子班)幸福力咨询师3期第二课《积极心理咨询四观法》。中医“望闻问切”作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传统诊断方法,与积极心理学结合后,让我感受到心理学并非搬来品的“高冷”理论,而是可以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的“亲切脑”科学。这种文化共鸣降低了学员对抽象理论的抵触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如:当薇华师父(王薇华博士弟子班学员对她的敬称)用“望”来比喻观察来访者的非语言信号~外显(动作、语气、表情、刺激反应、状态)与内浅(思维、想象、情绪、动机、信仰)时,我会立即联想到中医通过“望面色”判断气血,从而更直观地理解积极心理学中“情绪识别”的重要性。
2. 具象化体验
中医方法以“可操作”为核心,将积极心理学中抽象的概念(如情绪、幸福感)转化为可观察、可倾听、可分析、可提问、可诊断、有依据的具体行为。学员通过模拟“望闻问切”的流程,能更清晰地感知心理干预的步骤。
如:在“闻”的环节,我们学习倾听来访者的语气、语调、声音、呼吸深潜、停顿等非语言信息,如同中医通过“闻声息”判断脏腑状态,这种具象化体验让学员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可实践性”。
二、巧妙运用:传统方法与现代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1. 视角创新:从“诊断疾病”到“赋能幸福”
中医“望闻问切”传统用于诊断疾病,而薇华师父将其转化为积极心理学的“赋能工具”。如:“望”不再是为了发现心理问题,而是为了观察来访者的积极资源(如微笑、自信的肢体语言、行动状态);“问”不再是为了挖掘创伤,而是看外表、提问、设问引导来访者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这种视角创新让学员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赋能”理念,即通过关注积极品质来促进心理健康,而非仅聚焦于修复问题。
2. 方法迁移:从“身体诊断”到“心理诊断”
薇华师父将中医的“切脉”转化为积极心理学的“情感诊断”。如:通过观察来访者的情绪波动、摸脉象(如焦虑时的呼吸急促、自信时的眼神坚定),我们可以“切”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可能的心里问题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工具(如正念练习、优势发现、暗示)进行干预。这种方法迁移让学员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科学性”,即通过可量化的行为观察和心理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3. 互动深化:从“单向治疗”到“双向成长”
在中医“望闻问切”中,医者与患者是单向的“诊断-治疗”关系,而薇华师父将其转化为积极心理学的“双向成长”模式。如:在“问”的环节,学员不仅提问来访者,还通过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如是否过于评判、是否足够共情、注意自己的情绪和来访者的情感链接)来提升自身的咨询能力。这种互动深化让学员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成长性”,即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实现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共同成长。达到心流体验的境界。
三、我的感受:震撼与代入感的深层来源
1.震撼感:传统智慧的现代重生
我感受到中医“望闻问切”这一千年智慧在现代心理学中的“重生”,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创新性产生敬佩。当我们通过“望”发现来访者的微表情变化,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工具进行干预时,会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力量,这种震撼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2.代入感:从“旁观者”到“实践者”
通过模拟“望闻问切”的流程,我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实践者”,亲身体验积极心理学的干预过程。这种代入感让我们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增强了学员对积极心理学的信任感。
当学员通过“闻”倾听来访者的故事,并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优势叙事”技术帮助来访者重构故事时,会感受到“用心理学改变生活”的喜悦。
薇华师父将中医“望闻问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上的创新,更是一种理念上的突破。这种跨学科融合让我们感受到: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2.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性;3.幸福力咨询师的成长性。
通过这种“融入”与“巧妙运用”,我们不仅学到了积极心理学的技术,更感受到了心理学的“温度”与“力量”。
作者介绍
韩静: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心理指导)初级39期、中级15期、高级4期的学员;王薇华博士(弟子班)“幸福力咨询师”3期、“幸福力讲师”2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