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读书状态一般,不是看得太慢,就是盯着文字看不进去内容,所以读书的进度条增速放缓。
九月剩余了一部分《逍遥游》,都看完了,又看了20%的《匈奴的子孙》。
可能是同为东北人的原因,《逍遥游》中的每一篇小说,都能带我走进淡淡的忧伤。我好像还是喜欢这个基调的,这个喜好还是没有变。貌似只有这个风格,才能引起我的共鸣。
《逍遥游》中的小说,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小说同名的《逍遥游》。
女主许玲玲是一位大约二十几岁的单身病人,需要定期做透析。父母离异,与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另娶。
在一个大冬天的早上,母亲摔跤了,在外冻了很久才被人发现,抢救无效死亡。许福明回来照顾她,许福明是她爸。她对她爸的称呼就是许福明。
许福明说要照顾她,砸锅卖铁。他无论何时都不忘记找女人,而且无论何时都能找到女人,许玲玲很无奈。
许玲玲也渴望友情和爱情。友情她有谭娜和赵东阳,爱情她有赵东阳,如果可以算的话。
谭娜交往了家暴男。赵东阳的婚姻不幸,对许玲玲有好感。碍于生病,再加上赵东阳有家室,虽然许玲玲对赵东阳也有好感,但无法进行回应。
三人一起出游,许玲玲的两个朋友“背叛”了她。而回到家,她的父亲许福明在给他的新女友做菜,许玲玲蜷缩在夜幕下的倒骑驴中。
依旧,没有结局。但是不难看出,许玲玲的人生暂时无解,且无法看见光明。
班宇的小说中,除了这种忧伤,还有一种“水”的感觉,无论是成名作《冬泳》,还是这本小说中的另一部《双河》,还是这篇《逍遥游》,都蕴含着“水”的意象,不是河,就是海,要么就是汹涌。总之,很多时候都是与“水”相关。
这一点我还没有想明白,是因为水是构成事物的基础吗?还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还是说,就是单纯地喜欢这种表达?
用网上的话说,班宇并未直接书写城市,但笔触却始终笼罩在城市梦魇之下。
《匈奴的子孙》是雪漠的,不是小说,看起来有点慢,因为涉及到历史。
在历史上,我还是有点盲的。有些看不懂的、想了解的就想去查,一查就发现更多看不懂的,又去看其他的,这样下来就很慢。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读书最好第一遍先快速阅读,再精读,然后再统览一遍。我还是不行,看不懂的,我没法一笔带过。于是就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看书。
目前已经看完第二章了,那书很厚重,500多页。按照这个速度,好像11月也看不完。
匈奴是游牧民族,有着这个民族特有的属性,狂野,英勇,豁达,团结。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民族,有时候看着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他们的思想和习俗与常规又有很大区别,难以理解。慢慢跟着雪漠一起,探索匈奴人的密码。
希望11月的时候能把《匈奴的子孙》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