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那棵树,指引离人回家的方向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上面是由《小弁》诗截取一章,由桑梓树起兴,写到了父母对子女应有的慈爱。

接下来,却是一个翻转。主人公对父母所栽的桑梓毕恭毕敬,对父母怀有孝顺之心。但和父母的关系却如皮与毛之不相属。

子女孝敬父母,尽到了人伦的本分,却反被父母放逐,因而心中痛苦,所以只有无奈地向上天呼告。沉痛之情溢满纸页。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枝叶葳蕤的桑树和梓树,多是父母所手植的,所以要对它表示敬意。古人常在家屋旁,种植桑树和梓树。看见家门口的桑树与梓树,便自然而然地会生出对故乡与父母的怀念。之后“桑梓”的意象,也便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桑树与人们的世俗生活息息相关,自是为人们所熟知。梓树却为人所知道得少些,当它的身影在我们身边显现时,我们大概不一定能够识得它。每年春末夏初,都是我最爱的时候,每天下班后的黄昏,都喜欢去旁侧的大学校园散步,买正应季的草莓和樱桃,看看正开到谢幕时的芍药。那时每每经过小北门,老居民楼的旁侧,一大树花开得正好,远远望去真是繁盛如云。走近了,细看低垂的树枝,一簇一簇淡黄色花朵拥在一起。那种盛放的样子,真是让人不知拿它怎么办好的那种好法。日后知道,每年的那段时间,都会带给我一些喜悦的这棵树,便是梓树。

梓树,属紫葳科,梓属,落叶乔木。叶子为宽卵形或圆卵形,阔大而美观,初夏时,会开出白色、淡黄或淡紫色的唇形花朵。花落后,长出细长的圆柱形蒴果。蒴果有些像四季豆,里面包着一粒一粒扁平的种子,两端各有一束白色绒毛。

当年蔡文姬被匈奴所掳,与故乡远隔万里,作《胡笳十八拍》以寄思乡之情,中有“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之句,这心心念念的“归桑梓”,回归故乡的微芒希望,是她在粗粝又屈辱的生活中坚持下去的原因。这梓树葳蕤的叶、如云的花朵,是她在漠北苍凉风沙裹挟下所做的旧梦里,所唯一可以冀望的一点温柔。

少年时,曾偶然读到作家孙犁在晚年写的一句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你年少时离家,走至异乡,走至遥遥的天涯海角,直至鬓角染霜,午夜梦回时,始终魂牵梦萦的,不过是夕照中一栋炊烟依依的房屋,还有旁边那温柔的桑树和梓树依稀的身影。

桑树之叶可饲养蚕,梓树之木为制棺良材。桑与梓,一个是日常之“生”,一个之是落幕之“死”。两棵树亭亭而立,植于生命的两端。冥冥中,似乎昭示着一个人最朴素的生命轮回。

中国人总是讲究叶落归根,一个人不管走得多远,故乡也总牵系着他生命的起始,和生命最终的落脚处。生命如一个圆环,从起点处的桑,绕过日升月落、千山万水,回归到末尾处的梓。这桑与梓,相依扎根在永恒的故土之上。

而今,在急速现代化的进程中,无数人的故土失落,又何处去追念那一棵温柔的梓树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小雅·小弁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作者...
    听筝读诗阅读 2,361评论 0 2
  • 前文分析了封豨之名的渊源可上溯至比伏羲更为久远的豨韦氏,与上古时期的先民们对野猪的驯养有关,而封豨的封可能与岭南地...
    海麟阅读 8,147评论 6 4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9,966评论 0 18
  • 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指管理研究所得出的理论,未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原因: 1.缺少对基于中国制度文化背景下的...
    阿飞fighting阅读 8,100评论 0 1
  • 这两天在看笑来老师的关于写作开始写,说的是写作是一件很划得来事情,一方面可以深入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周云浩阅读 2,50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