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李全之乱失山东
第一节 红袄军
公元1224年闰八月初三,宁宗赵扩驾崩,赵昀在宰相史弥远、皇后杨桂枝的拥戴下即位,是为宋理宗。赵昀尊杨桂枝为皇太后,并请杨桂枝垂帘听政。九月初,杨桂枝、赵昀御偏殿,正式上朝理政。
半年多后,杨桂枝在外甥杨石的劝说下,给赵昀下手书道:“吾多病,自今以后免垂帘听政!”赵昀两次请求杨桂枝垂帘,杨桂枝不允,从这点来看,杨桂枝还是识大体的!
此时宋金两国已经停战,蒙古忙着揍西夏,对金国的蚕食也暂时停顿。而在金国的山东及大宋的两淮地区,却热闹得紧!因为“忠义军”首领李全在此地闹腾得很欢。李全之乱,时间前后长达将近二十年,我们慢慢道来。
李全被《宋史》列入叛臣序列,大家可能想不到,《李全传》在《宋史》所有列传中,所占的篇幅是最长的,上下两篇,有一万八千字左右。《宋史》为何不吝笔墨记述李全?实际上,《李全传》所含内容包括山东所有“忠义军”的事迹,李全部队只是“忠义军”中的一支,不过最后他发展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已。
“忠义军”的兴起,源于金国山东境内的各路“红袄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211年杨安儿“红袄军”起义,后来涌现多支“红袄军”义军,其中三支“红袄军”比较强大。这些起义势力陆续归附南宋,南宋朝廷将其整编为“忠义军”,以此对付金军,但“忠义军”名为忠义,实际反复无常,一下归附南宋,一下转投金国,有的还投降蒙军,总之,要多乱有多乱。我们一支一支来了解。
第一支,为首者杨安儿。杨安儿本名杨安国,是金国益都(山东青州)人,从小属泼皮无赖,以贩卖马鞍为业,世人因此称他为杨鞍儿,他由此索性改名为杨安儿,韩侂胄主持开禧北伐时,山东起义蜂起,杨安儿也乘机起事,金朝地方剿捕,杨安儿投降金军,后来做到了金朝的防御使,蒙古军南侵金国时,在山东、河北等地大肆掳掠。金朝统治者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无力抵御蒙古军南下,依然对境内人民横征暴敛,加重剥削。杨安儿见有机可乘,以展徽、王敏为军师,舅舅刘全为元帅,于公元1211年十一月再次起义,占据莒州(山东莒县)、密州(山东诸城)等地,骨干有汲君立、王琳、阎通、董友等。他们穿红衲袄和敌军识别,因此被称为“红袄军”。
公元1214年,金蒙议和,金国腾出手来镇压杨安儿起义,此时杨安儿的部众发展到了几十万人。并设置了相应的官属,打造了一定的模子,可毕竟不敌金国正规部队,第二年二月,杨安儿战死,余部一万多人由刘全和杨安儿妹妹杨妙真统率。
第二支,为首者刘二祖。杨安儿起义不久,泰安人刘二祖也领导当地农民起义,同样称“红袄军”。转战淄州、沂州。金军镇压杨安儿后,向刘二祖等招降。刘二祖等拒不投降。不久,金军击败刘二祖主力,刘二祖军四千余人战败牺牲,八千余人被俘。
刘二祖牺牲后,余部在霍仪领导下继续抗金,并在斗争中不断壮大。骨干有彭义斌、石珪、夏全、时青、裴渊、葛平、杨德广、王显忠等。
第三支就是李全。李全是潍州(山东潍坊)农民,兄弟三人。李全锐头蜂目,狡诈多变,弓马娴熟,能运铁枪,人称“李铁枪”。蒙古兵攻山东,李全母亲及另两位兄弟死于战火,李全即和堂兄李福,聚众数千人,在潍州起义,也称“红袄军”,响应杨安儿。攻打临朐,进逼益都。其骨干有刘庆福、国安用、郑衍德、田四、于洋、于潭等。
公元1215年,李全率军转战到莒县磨旗山,正遇杨妙真、刘全率领的杨安儿余部,两军合于一处,李全人少,只能依附杨妙真。但李全有手段,将杨妙真本人给收服了,两人结为夫妻,李全因此成了这支部队的老大。
李全势力壮大,又抖擞精神和金军决战,却被金军统帅完颜霆击败。混战中,完颜霆骁将张惠号称“赛张飞”,望见李全,跃马挺枪追来,李全兵败丧魂,险些被张惠所杀。李全惊魂未定,收部众保东海,刘全分军驻堌上。
再说刘二祖的余部在霍仪率领下,先攻邳州不克,转战沂州又失利,在金军内外夹攻之下,霍仪战死。石硅、夏全等降金。彭义斌等率余部投归李全。至此,三支主力“红袄军”归于李全一人门下。
佐料:周密的《齐东野语》卷九,记载的李全身世和正史有区别,我们来比较一下:
李全为淄州人,行三,因为贩卖牛马来到青州,被一位叫张介的牛贩子介绍去涟水。当时金国境内群盗蜂起,路上不安全,李全的本钱都被抢光了,只好投身涟水参军,充当弓箭手,在此期间,结识了大量江湖人士,李全等因而任意妄为,剽掠民财,势力逐渐壮大,“莫敢谁何”!号称“李三统辖”。
不知为何,后来李全又到淄州做屠夫,曾在河边洗刷牛马,在河床里捡到一铁枪杆,长七八尺,重四十五斤。李全于是将一头打造成枪头,日夜练习枪法,技艺精进,难有敌手,世人因此称他为“李铁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