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弥远废立乱朝纲
第六节 霅川变
赵竑眼看煮熟的鸭子展翅飞了,愤怒、羞愧、懊恼、难过一齐涌上心头,可再有情绪,到了这个地步,也得面对现实,只好垂头丧气到湖州去。
赵竑在湖州居住了不到四个月,又出大事了,赵竑真不知命中犯了什么煞星!
湖州有两位愣头青兄弟,名叫潘壬、潘丙,本是太学生,他们不满史弥远擅自废赵竑、立赵昀,和堂兄弟潘甫密谋,想重新拥立居住湖州的赵竑为皇帝。他们考虑自己势力微薄,先由潘甫到山东和“忠义军”首领李全联系起兵。但李全为人阴险狡诈,表面上与他们约定起事日期,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坐观成败,潘甫、潘壬、潘丙兄弟等信以为真,暗中部署等待李全发兵,结果约定日期到了后,李全音信全无,潘氏兄弟害怕事情泄露,只得假冒李全军队起事。
公元1225年正月初八日晚,潘甫、潘壬、潘丙率太湖渔民、巡尉兵卒数十人,各各手臂缠着半截红袖子为记号,假冒从山东来,翻城墙入湖州城,赶到赵竑府邸,打门狂喊,叫叫囔囔要拥立赵竑为皇帝。
赵竑听说事变后,急忙换了一身烂衣服,藏在后院水窖里,终被潘氏兄弟找到,拥至湖州衙门,又在城东临时的大祠堂找了一张大椅子作为龙椅,放置在州衙大厅正中,把黄袍披在赵竑身上。赵竑号哭不从,潘氏兄弟用刀剑威胁,并说有精兵二十万,赵竑也许被这些人吓着了,也许被赵昀顶包觉得确实憋屈,也许对这二十万精兵寄予希望,总之最后答应了,只不过提了个条件,和他们约定:“事成之后,你们不能伤害太后、皇帝!”众人满口答应。
于是潘氏兄弟连夜安排人手,取出军资库的金帛和钱币犒劳军队,命守臣谢周卿率领在职官员和候补官员出来列班参拜,又假托李全在城门张榜,历数史弥远废立皇帝之罪,还说山东李全的二十万精兵水路并进了。
第二天天明时大家一看,哪有什么精兵二十万?两百都没有,只是一些太湖渔民以及巡尉兵卒,拢共不满百人。
赵竑心中暗暗叫苦,知道此谋断不会成功,于是和湖州官员谋划,率领州兵讨伐,同时命王元春坐快艇去临安向朝廷告变。结果潘氏兄弟不堪一击,潘壬变换姓名跑楚州去了,潘甫、潘丙被州兵所杀。潘壬到楚州后,想渡过淮河投李全,被楚州小军卒抓获,后被送临安斩首示众。
史弥远接到王元春的消息后,吓了一跳,当即命令殿司将领彭任率军去湖州讨伐,彭任的部队赶到湖州时,事态已平息。官军领队苟统领,听说事态平息,还执意要率兵进城,意图非常明确,无非是想借此良机,洗劫湖州城罢了。但是船走到湖城下不远时,这位苟统领无故跌落水中溺死,朝廷闻报,又获悉事平,命官军班师,湖州城百姓免于一劫!因湖州境内有条河流叫霅溪,也称霅川,故历史称此次事件为“霅川之变”。
“霅川之变”,让史弥远对赵竑产生了忌讳,觉得赵竑终究是后患,很快便生出谋害赵竑的毒计。一天,史弥远对外宣称赵竑得病了,令门客余天锡召医生去湖州给赵竑治病,赵竑本来没有病。正月二十五日,余天锡到湖州见赵竑,宣谕圣旨,告诉他好自为之,给赵竑施加压力,逼他自杀。赵竑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当日在州衙偏房自缢。赵竑是不是自己上吊自杀,实际很难说。余天锡回来汇报,赵竑得病暴亡了!
赵昀闻报后有些吃惊,立即停朝,赠送赵竑家属白银千两,绢布千匹,钱币万贯作为丧资,赠赵竑少师、保静镇潼军节度使。不久,右正言李知孝受史弥远指使,多次上奏,请追夺赵竑的王爵,不久,朝廷下诏,降封赵竑为巴陵县公。
但是朝廷也有明眼人,大臣真德秀、魏了翁、陈德刚、洪咨夔、胡梦昱等人常常为赵竑鸣不平,诉说赵竑的冤屈,请朝廷为他正名。都遭到史弥远的憎恶而被驱逐。
真德秀道:“霅川之变不是济王(指赵竑)本意,前有避匿之行动,后有讨逆之举措,应该请有关机构讨论追封他!”
赵昀回答道:“朝廷对济王很优待了!”
史弥远死后,仍有大臣一直为赵竑讨说法,但赵昀不想打自己脸,没有理睬。
公元1234年,赵昀诏令追复赵竑的部分官爵,其妻吴氏做了比丘尼,赐号为惠净法空太师,每月供给钵钱百贯。公元1264年,后来的宋度宗下诏,追复赵竑原来节度使官衔。公元1275年,有官员提请求立赵竑的后代,试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王应麟请改封大国,立墓表赐谥号,命大宗正司商议选择宗室子弟为赵竑立后,为国家迎接善气,消除恶运。朝廷下礼部计议,赠赵竑太师、尚书令,依旧赠节度使,升封为镇王,谥号为昭肃。赐给他家良田万亩,派遣王应麟前去祭祀。此后历史上称赵竑为镇王。
赵竑本来攥着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最后成了悲剧人物。除了因为史弥远胆大妄为、阴险狡诈之外,他自身是有原因的,撇开赵竑不知隐忍这节不谈,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为什么真德秀会辞去其老师?为什么赵扩生前没有立赵竑为太子?为什么杨桂枝不特别支持他这个侄女婿?
从他应对霅川之变来看,应变能力也是很有问题:先是消极躲,接着屈服,最后又讨伐!可见赵竑态度暧昧,首鼠两端!作为皇子,经此巨变,别无他途,唯有死节而已!如果说赵竑确实有不甘心的想法年,意图翻盘,也要了解清楚形势和势力才行啊,哪怕在潘氏兄弟面前扛一晚也行啊!总不至于刀一架脖子上,就软蛋屈服了!以为真有雄兵二十万,可以好好和史弥远斗一斗,第二天一看,发现只有些虾兵虾将,又反悔了!殊不知,上了贼船,还能够全身而退么?
佐料:宋朝忠义之士很多,比如史弥远擅权,并非无人指责。公元1220年,四川人邓若水,在进士考试时,在策论里极力议论史弥远奸诈,请求朝廷请罢免他,另外任命贤相,否则必为宗社后患,史弥远虽然怒不可遏,却迫于公论,不敢将邓若水治罪。而邓若水也没有落榜,这点来看,史弥远还是有些度量的。
霅川之变后,邓若水又上疏赵昀,说得异常尖锐,他的奏疏较长,我们提炼几个观点。
一,宁宗晏驾,史弥远废济王赵竑,矫诏立陛下(指赵昀)。未到半年,济王死于湖州,史弥远不是弑君、不是篡位、不是夺权吗?天下都指责史弥远,不指责陛下,因为陛下无心且迫不得已。可如今济王死了,陛下不为他正名,以致济王受尽侮辱,天下人难道不怀疑陛下么?
二,宣缯,是史弥远的肺腑;王愈,是史弥远的耳目;盛章、李知孝,是史弥远的鹰犬;冯榯,是史弥远的爪牙。史弥远要做某事,害某人,都是和这几人谋划,陛下不将这几人赶走,难以收大权,安大位!
三李全归附朝廷后,官不可谓不高,兵不可谓不多,地不可谓不广,实力不可谓不大,以前贾涉为帅,李全不敢妄动,因为朝廷名正言顺,现在李全为什么猖狂?因为他有借口啊!济王,先帝的皇子,史弥远害死了,济王的儿子,先帝的皇孙,史弥远也谋杀了。所以李全理直气壮,史弥远之徒为祸国家,陛下还不惊醒吗?
邓若水真是字字诛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