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弥远废立乱朝纲
第三节 密巨谋
景献太子赵询薨逝,国储虚空,赵扩命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年龄在十五岁以上者,集中到一起教育,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观测、考察,最后赵抦的继子赵竑胜出,被立为皇子,这样一来,沂王赵抦又面临没有后人的境地。
选谁作为赵抦的后人呢?这时候,史弥远的老谋深算立即显露出来了,他推荐了赵昀。公元1221年六月,即赵竑立为皇子的第二天,赵昀被授予秉义郎,作为沂王赵抦的嗣子。八月,赵昀进封右监门卫大将军,赐名赵贵诚,几天后又授予果州团练使之职,此时赵昀十七岁。
这个赵昀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可以说是史弥远的秘密武器,因为史弥远早做好了第二手准备。由此可见,史弥远能成为两宋位居宰相之位时间最长久者,不是没有原因的。
赵昀原名赵与莒,是赵希瓐的儿子,母亲姓全,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是赵德昭的后代,到赵昀父亲赵希瓐这一代,已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赵希瓐在世时并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山阴县当地的芝麻小官,赵昀算是宁宗赵扩的远房堂侄,如果没有史弥远,赵昀的后半生也许就与普通平民无异。
赵昀父亲赵希瓐很早就过世了,赵昀和弟弟跟随母亲回娘家过活。
景献太子赵询死后,史弥远便敏锐的意识到,赵扩如果要立皇子,多半是立沂王赵抦的嗣子赵竑,那么势必为沂王赵抦重新挑选嗣子。为提前准备,史弥远命余天锡暗中操办此事。余天锡是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性格谨慎,史弥远很器重。
余天锡乃丽水庆元县人,他回乡参加举人考试,史弥远再次叮嘱他留意散落民间的皇家宗室子弟。余天锡途径绍兴,恰逢大雨,便随意跑到一位全保长家中避雨。这位全保长不是别人,正是赵希瓐遗孀全氏的哥哥,也就是赵昀的舅舅。
全保长听闻余天锡是当朝宰相的门客,对余天锡招待得十分周到,期间,全保长身边一直有两位少年张罗招待,行为十分谦恭得体,余天锡十分诧异,便问全保长,两人是谁?
全保长回道:“这是我的两个外甥,有看相的说他们两人以后很富贵呢!”
余天锡忙问两人家世,正是赵昀和他弟弟。余天锡考完回临安,极力向史弥远推荐赵昀兄弟,史弥远便召两人进京城临安,自己当场察看,那全保长听说当朝宰相欲召见自己的外甥,感觉以前看相人的话要灵验了,高兴得屁颠屁颠,杀鸡宰羊地为俩外甥践行,还请亲朋好友欢送,全保长大概想,泼天富贵马上降临,不让邻里乡党知道,岂不是衣锦夜行?
史弥远看了赵昀的相貌举止,也暗自惊异,此时赵扩还在集中教育宗室子弟呢,赵竑还没最后胜出,史弥远怕泄露机密,又让赵昀兄弟先回绍兴。
赵昀兄弟回绍兴全保长家的消息传出后,邻里乡党都暗自嘲笑全保长,全保长满脸羞惭,几个月不敢出门。大概半年后,史弥远突然对余天锡道:“可以叫赵昀兄弟回来了!”
余天锡再去绍兴召赵昀兄弟,不料,全保长吃了一次亏,担心再次上当,不肯放行,余天锡空手而回,史弥远只得要余天锡暗中给全保长传话道:“赵氏兄弟,大者命相极金贵,应该回到皇室中来!”
当朝宰相的话说得这么明白,全保长再蠢,也懂得轻重。不久,赵昀顺利到临安,并过继给已故的沂王,成了沂王后人。而这仅是赵昀兜天富贵的第一步。
再说史弥远见宁宗赵扩内定的皇位继承人赵竑,对他这位大权在握的当朝宰相很不对付,便日夜思谋对策,先是在宁宗赵扩面前诬陷赵竑有过失,不堪重任,欲通过宁宗赵扩之手,名正言顺地废了赵竑,但是赵扩难得地保持了清醒,坚决不相信。史弥远便谋划其他阴招。
一日,史弥远以到净慈寺布施的名义,召国子学录(相当于宋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大学讲师)郑清之一同随往,事后,两人登惠日阁,史弥远屏退众人,对郑清之道:“皇子不堪重任,听说沂王嗣子甚贤,如今朝廷要为他挑选讲官,你要好好启迪教育他,事成之后,我这宰相之位,最后还不是你的?但是这些话,出于我史弥远之口,入你郑清之之耳,如果有泄露,我和你两家都将族灭!”
郑清之此时年近五十岁,但还只是一个正九品的国子学录,当朝宰相如此垂青,他如何不受宠若惊?郑清之稳定心神,从容拱手道:“敢不听相公教诲?”一桩惊天阴谋,就在庄严的净慈寺密谋而成了。
几天后,郑清之兼任魏惠宪王(即赵恺,赵昀继父赵抦之父)府教授。郑清之每日教赵昀读书作文,又让其苦练赵构的书法。
佐料:《宋人轶事汇编》卷三“宋理宗”第3条载,对赵昀被朝廷选中,又是另外一种说法:
赵昀刚被选中时,史弥远命宗正寺丞对十岁以下的“与”字辈宗室子弟进行命相推算,赵希言从中选择了十人。史弥远又命侍郎王宗对这十人的八字再次进行命理推算。王宗算了一阵后,指其中两人的八字道:“这两人都是帝王之命!”
史弥远一看,一人是赵昀(赵与莒),一人是赵昀弟弟赵与芮(他的儿子赵禥即后来的宋度宗)。
有次和尚师禹带这十人去给土地庙上香,经历时间较长,众人都饿得发慌,师禹于是领他们到街市店里买面吃,众小孩饥饿难耐,在店门口一拥而入,结果跌倒了好几位,他们爬起来,相互之间骂骂咧咧,唯有赵昀在后神色凝然端庄,又劝慰他们。史弥远听说后,单独叫赵昀来见面。令他写几个字,赵昀提笔大书“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一见,惊慄而起道:“天意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