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 关于学习
听了很多家长们和孩子们的“诉苦”,关于学习。
我身边一些朋友的孩子们,现在都已经在初一初二的年纪,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写到一两点,因为真的写不完,据说有很多很多的作业,尤其是一到节假日,作业更是很多;还有很多作业题不会写,因为孩子们说确实挺难的,甚至可能有点超出大纲;有的学校老师,发现孩子没写完作业的时候,直接就是,回家让家长看着你写;还有的孩子,自己涉身在题海战术,每天反复的做,反复的练,但有的学生成绩依旧还是提升不起来,综上的情形,已经有孩子们开始对学习本身失去了兴趣,周而复始的,逐渐的自我效能感也越来越低,这样的不良循环,只会越来越负面。
于是我也来谈谈我对“学习”的看法。
百度说,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但是孩子们的学习,其实和很多因素有关系,我只是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第一、先说教育制度,国内的教育仍然是结果导向型。注定了分数论高下的现象。
这样的结果导向,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才培养方法。但这样的教育制度下,确实培养出很多的“做题家”,“考试家”,为了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取得好分数,孩子们逐渐变成了考试机器人,另一方面,忽略了孩子们学习的本质,在未知领域的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孩子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反反复复、精益求精的“磨刀砍分数”上,只为了劈开升学路上的荆棘和灌木,然后“干掉”排名靠前的小伙伴们。每天周而复始,从进入小学开始,一直到高考结束。
第二、再说应用性。从人才发展的角度和行为变化的角度来说,实际应用和行为变化才是根本,否则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不如不做。
如同学科教育,很多学科有大量的公式,尤其是数理化,在中国的教育考试里面,所有的公式都要学生们自己记住,然后才能去做题,如果公式记错了,题目也就必然错了。但是我对另外一种情况,却印象深刻,有些考试,把公式放在卷子后面作为附录,可以一边参考公式一边做题,这样就节省了很多记忆成本。因为要考孩子的,我相信是如何应用公式,而非记忆公式。如果孩子不理解公式,即使给了公式,他们依旧还是不会做。所以说,公式的应用,胜过于公式的记忆和背诵。当然,如果你说,这是考验孩子们记忆力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倒是也有道理,但还是不提倡。
托福、雅思英语,在国内可以很好成绩的孩子们,到了国外,依旧还是哑巴英语和书本英语。因为我们在考试中,有太多的套路和机经可用,模板好几个,思路固定好,这些都是帮助学生们在考场上赢得胜利的法宝和神器。当然,这场胜利的获得,也是学生们勤学苦练,练出来的结果,这也是一种付出后的结果。但是相对学习的本质,却有点单一化和理论化。
学校总希望综合培养孩子,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一个注水的游泳池,一边注水一边放水,问问什么时候可以把游泳池的水更换完毕。我想大胆的问问,大部分人谁会在未来真的关注这样的问题呢?除非是游泳馆里面的工作人员。还有一辆车如何追上另外一辆车的问题,我到现在还是觉得,和生活中的可联结性不强,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除非是在计算调度和排班的工作人员。前两天,听朋友家的小伙伴说了一个题目,你从某一站到某一站,如何转乘地铁,然后如何辨认东南西北。家长也很有创新,还真就在坐地铁的时候,带着孩子亲自走了一遍,用现实版实地教学。我倒是觉得这样的题目颇有一些应用性了,至少是贴近生活的应用性,不在像游泳池和追车一样,为了当下的做题而做题。
同样的,专业的老师还是专业的老师,但是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禁锢在了教育考试的框架里面,也开始了游泳池和追车的教学模式和场景应用,因为对老师而言,同样也是分数论成败,学校和组织一样,以业绩为导向,无可厚非,就是容易缺少创新和兴趣,让自己的看家本领陷入了框架,而失去了本身的颜色。
应用性的本身,是希望孩子们未来可以有这个概念,然后去应用,而非牢牢记住所谓的公式,做一个“公式人”和“套路人”。然而,学生最终却因为缺乏“泛化”与“可迁移”的能力,与真实社会中所需的人才相差甚远,又遑论创新与创造。
第三、教育的本质,不光只有学习成绩,还有其他的内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价值观的梳理,学校老师和同学作为榜样的力量,这些都应该是随时关注的。
很多人都喜欢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引导的偏离,这将会是一种价值观的扭曲。难道生活在农村的小孩子,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就不值得提倡嘛?那样的乡土生活,是多少城市孩子没有接触过的,也是这些城市孩子们童年向往的。
孩子们生活在社会中,毕竟未来还是社会人,不能只学会了学习,而忘却了自己的本质,无论出身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有原来的我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进步,才是学习的本质。做人也是做事,做事也是做人。学习和人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分割不开。
有一所来自某所独立办学的创新学校的校长说过,教育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性:把教育和生命关联起来,而不是积累抽象的知识,只有当毕业的学生在以后的生命中,借由强大的思考、情感、意志回归本性、圆满心魂时,学校才算完成教育的任务。
比起做题家,“思想家”、“行为派”、“生活家”或许更能应对前方的不确定性。
综上,分数和结果固然重要,但我猜家长们更希望要一个,爱哭爱笑,自由释放,天真烂漫,身心健康的孩子......分数在重要,也只是在上学期间的衡量标准之一,未来孩子们不可能一辈子拿着自己的高考成绩说自己多优秀,高考成绩,只是某些学府的敲门砖,不等于一切。未来的职场上,谁更抗压,谁更乐观,谁更勇敢,谁更坚毅,可能才是将来的人才。
#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