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理念,恰如一剂清醒剂,让我们在人际纠缠中找到边界,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划出清晰的“楚河汉界”。
今天和三位老师共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关于课题分离这部分感受特别深刻,“课题分离”的核心是:明确一件事的结果由谁承担,这件事就是谁的课题。
我们应专注于自己的课题,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过度介入自己的课题。生活中很多痛苦,都源于混淆了“我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
混淆课题常常出现在那些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的一类人生活中,因为那些人总有“讨好型困境”,一直以来,自己就是这种状态,不管多忙,只要有人请求帮忙,总不好意思拒绝,曾经总以为这样做就不被别人讨厌,殊不知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处于内耗状态。
直到开始学习,才慢慢有所改观。今天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又清晰的意识到,“别人是否满意我的拒绝”是他们的课题,而“是否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是自己的课题。
今后我一定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超出能力范围的请求,专注完成自己的核心任务,我想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工作和生活状态也焕然一新。
亲子关系中,课题分离同样重要。曾经因孩子不爱学习而焦虑不已,每天逼着孩子刷题、上补习班,结果孩子厌学情绪更重,学习不积极、主动。
现在同样意识到“学习的动力和结果”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可以提供引导和支持,但不能替代孩子承担责任。
当我慢慢调整心态,把“监督学习”换成“培养学习习惯”,把“强迫上补习班”换成“引导孩子设定目标”,孩子反而慢慢找回了学习的主动性——因为他意识到,学习不再是父母的“任务”,而是自己必须面对的课题。
亲密关系中,课题分离能避免家庭矛盾。当老公说“参加课程学习不管用”,我以前会有情绪,怼回去。但是现在我改变心态,他说是他的课题,而我学习是自己感受到了内在的变化,我的课题是:学习才能改变我的状态。
课题分离并非冷漠的“甩锅”,而是带着尊重的边界感。它不要求我们对他人漠不关心,而是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过度干涉反而会剥夺他人成长的机会,也会让自己背负不必要的重担。
学会课题分离,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变得简单而轻松:不再因他人的评价自我怀疑,不再因过度承担他人的问题而疲惫,不再因试图改变他人而焦虑。守住自己的课题,尊重他人的课题,这份清醒的边界感,正是让关系长久舒适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