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为了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颁布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此时的商鞅在魏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听说秦国的求贤令,便投奔秦国。
商鞅真的有大才吗?“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史记·商君列传》
他的上任上司公叔痤在临死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
商鞅:死得其所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开始,首先从确立信任开始——立木为信。
商鞅为了让百姓信任自己,他命人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搬到城北就赏赐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百姓的围观,但也只是观望,因为他们认为事情太反常了,这么一根木杆,移动他怎么需要十两黄金。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一定是在哄骗自己,谁也不干去扛那根木杆。
于是商鞅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百姓就更加的赶到奇怪。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向商鞅表示自己可以去扛木杆,商鞅示意他可以,这个人扛着走到了北门。
围观的百姓也都跟着,他们就想看看这位大人到底给不给,这也达到了商鞅的目的,商鞅在那人将木杆放到北门的时候就命人拿来五十金交付于他。
从此商鞅在百姓中间的信任逐步的确立起来了。
商鞅开启了他的时代,颁布一系列的法令,大力的推进改革,商鞅承其师法家李悝,重刑法,赏罚分明。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中对商鞅变法后的记载,可怜商鞅给秦国带来了“家给人足”
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不论商鞅最终的结果怎样,商鞅带领秦国成为强国,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商鞅的死早就在一开始颁布法令的时候就留下祸端,当时的秦惠王还是太子时触发了新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就是说新法为什么行不通?是因为上面的人没有人遵守。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施以刑罚,只能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实施刑法
太史公曰:“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可见商鞅这个人智商非常在线,情商却是一塌糊涂。商鞅被车裂的时候,百姓都是在欢呼雀跃,各路贵族也是欢声笑语。
虽然商鞅的变法很成功,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六国之上,但是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结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嬴驷继位,而商鞅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时刻。公子虔等人借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想去魏国,魏国直接拒绝,随后潜回自己的封地做最后的殊死斗,向郑国发动攻击,被秦国发兵击败。最后车裂而死。
商鞅的一生是辉煌的,同时也是凄惨的。本该受人敬仰,最后却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商鞅死后秦国依然采用新法。
是死得其所还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