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质是猗氏人,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考中明经科,被任命为亳州临涣县尉。
上任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傍晚,突然有很多人拿着符来追他,他的仆人也牵着马在阶下等他。他便骑马跟着出了县门。
此时刚到黄昏,县里的小吏们都坐在门前,却没人起身。
张质很生气,说:“州官追捕我,我的官职还没被免呢,你们这些小吏怎么这么无礼?”可众人毫无反应。
他们走出数十里来到柏树林,使者说:“到这儿该下马了。”
于是张质下马步行。走了约一百多步,进了一座城,正北面有一座大府第,门额上写着“地府”。
进入府衙,直接往西有一个门,上面写着“推院”。里面吏士很多,守门人喊道:“临涣县尉张质。”张质就进去了。
只见一个穿红衣、留着美髯的人靠着案桌坐着,斥责道:“当官本应治理百姓,你为何不能公正处理事情,导致有人冤枉而死?”
张质被揪住头发推倒在地,他大喊道:“我入仕才一个多月,还没处理过案件呢。”红衣人又说:“案牍上写得很清楚,告状的人离这儿不远。地府下令追查,你还敢骗我!”接着命衙役拿枷把他枷上。
张质又说:“告状的人既然离这儿不远,就让我和他对质吧。”
红衣人说:“把喊冤的人叫来。”这时,一位瞎了一只眼的老人从西房走出来,快速看了张质一眼,说:“这个人年轻,不是审理我的那个人。”红衣人就让人去录库检阅案卷中张质的到职日期,发现猗氏的张质是贞元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任临涣县尉。
又查看诉状中的冤屈事实,还下文书去阴府中的亳州查阅相关信息:那年三月,到临涣任县尉者的年龄、姓名,如果已更替,更替人的年龄、姓名以及替任日期。
文书回来后,得知那年三月,任县尉的是江陵的张质,五十一岁,贞元十一年四月十一日上任,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被代替。代替的人是猗氏的张质,四十七岁。
检查核实后,判官说:“因为姓名偶然相同,就不再审查了。错误地发布文牒,让平民受扰,要是让上司知道了可不得了。根据法典要杖责十下,改捕正犯,把张质县尉放回去。”
执符的人又领着张质回去,他们好像走在高山上,后来张质掉下山,如梦初醒,发现自己在柏树林中,趴在马脖子上,两肋疼痛难忍,直不起身来,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隐隐约约听到了砍柴人的歌声,知道这里有人,便大声呼喊救命。砍柴人过来一看,吃惊地说:“县衙里丢了当官的和马,这不就是吗?”砍柴人纷纷围过来询问,张质却不能回答。大家把他扶正,赶着马送回县衙。
柏树林在县衙北三十里,县里的官吏非常高兴,迎接张质回来。张质的马被鬼牵走,仆人不知道。张质骑马出县衙门时,门吏虽然在门口坐着,可由于张质被鬼隐藏了,他们也看不到。
过了一段时间,家童找不到张质,向毗邻的衙门询问,都说他没来过。到马厩一看,他的马也不在了,而马夫也没觉察到。向门吏询问,门吏也说没见县尉外出。
县宰知道这件事情后,很是疑惑,怀疑张质刚到任上,对下属太过严厉,被他们怨恨而杀害了。那晚坐在门前的人和守门值宿的小吏,都被监禁起来。寻找张质找了七天,还是没找到。
张质回来后休息了好几天才能说话,但神志已经有些受损。
到了元和六年,张质到彭城任县尉,县宰李生对张质心神不定感到奇怪,就以谈论奇事来引导他,张质便把这件事详细地述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