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用信用卡消费时,往往会比用现金消费花得更多、更大方。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也许你会说,因为刷卡时看不见真实的现金,没有数钱支付的痛苦感,只看见了数字而已,因此,花钱也就会更多、更大方,这样说不无道理。
但是,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行为经济学家往往会用“心理账户”理论来解释这类消费现象。
人们平时会将不同的钱归入不同的“账户”,比如“养老的钱”、“投资的钱”、“辛苦赚来的钱”,或者“一定不能花的钱”等等,像这样的自己贴以标签的“心理账户”还有很多,可谓五花八门;而且不同“账户”的钱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人们会过分看重某些“账户”中钱的价值,而过分忽视另一部分“账户”中钱的价值,这往往会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
举个例子来说,“辛苦赚来的钱”和“买彩票中来的钱”,这两个“心理账户”中的钱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是会不一样的。如果一部分钱被我们归入了“辛苦赚来的钱”,那么我们在花这部分钱的时候会相对小心谨慎,以致消费思前想后,投资畏手畏脚。而对于“买彩票中来的钱”,人们会认为反正这部分钱是中奖得来的,没了也不至于有多痛心,容易发生过度消费、盲目投资的非理性行为。同样的道理,人们感觉信用卡中的钱的价值似乎比“现金”的价值低,所以人们刷卡消费时自然会显得大方。
《十万个为什么: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