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老家打算住一段日子,昨天上午大包小包整了一大堆。回来之后发现所有东西都带了,唯独那个装书和平板的袋子忘记拿了,顿时懊恼不已。
我开玩笑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不带,唯独那个袋子必须得带。因为没有书,我就不能读;没有平板,我就不能更好地表达。不能读,不能写,那我还能干什么呢?在老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几乎是在闭关。如果没有书可以看,没有平板可以写文章,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
孩子们明天要上兴趣班,今天下午爸爸带着他们先回去了。这个时候我就更加寂寞了,除了做饭、吃饭,不知道干什么。
那时我就想如果手边有一本书该多好啊,我就可以认真读完一本书,顺便写个读后感。可是事实是我手边一本书也没有,但是我又不想看手机。下午在外面转了一圈后,我打算在家里找本书,什么书都行。我翻箱倒柜一番,终于在抽屉里找到了几本过时的老黄历和一本泛黄的语文书。老黄历也就算了,语文书我还是很愿意看的。
这本语文书是我上初一时用过的,那是2000年,如今已经过去25年了。 看着书里那些稚嫩的旁批,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很有年代感。
因为是教语文的,所以对语文书更有感觉。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如获至宝,。书早已泛黄,如今是家人用来夹东西的,妥妥的“工具书”了。语文本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嘛。
感谢家人把它当成工具用,不然它早就没了。翻开扉页,前面是一些插图。第一页是鲁迅,第二页是叶圣陶,第三页是五柳先生,第四页是春夏秋冬四幅图画,第五页是孔子讲学,第六页是盘古。接着是几页的教材说明,是对整本书的系统介绍,很有趣。光这个教材说明,都够我看半天。
浏览目录,这本书整体上分四大板块。第一部分是阅读,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五篇课文。两篇教读课,三篇自读课。六个单元结构一致,整齐划一。
第二模块是写作和口语交际,一共七个单元。第三模块是语文实践活动,第四模块是汉语知识。跟现在的教材体例截然不同,它每一块都是相对独立的。而现在的教材是将这些东西融合在一个单元的,更适合单元教学,整合性更强。
然后我开始看第一单元,前面也有单元提示,内容比较多,不像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单元导语只有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人文主题,第二个段落是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不过这本书的单元提示差不多也是双线组元,只是内容比较多。
第一课是《短文两篇》,其中收录了莫怀戚的《散步》,感觉很亲切。第二课是朱自清的《背影》,我出声朗读了一遍,读完后想起了2007年父亲送我上大学的情景。于是在手机上写下了1700多字的文章,几乎是一气呵成。感谢朱自清的《背影》给我写作的灵感。
晚上我又读了舒婷的《我儿子一家》,课文以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的一家人,非常有趣。还读了舒乙的《父子情》,写的是他的父亲——老舍。老舍是一位很懂得教育的父亲,很特别。最后读了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这篇文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现在跟学生讲倒叙和插叙的时候都会提到这篇文章。它在一开篇就写了结果“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这就是标准的倒叙,课文中间又穿插了我和好朋友万芳的故事,是一个插叙的范例。结合起来看这篇文章倒叙和插叙都用到了,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范例。可是这篇文章现在已经被删掉了,好可惜。
至此我读完了第一单元——家庭生活,第二单元是学校生活,接着是自然景色。再看目录,和现在的教材比较一下,好多文章已经删掉了。保存下来的有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春》、老舍《济南的冬天》,还有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寓言故事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文言文有《论语十则》、蒲松龄的《狼》,诗歌有《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木兰诗》《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其他的内容都没有了。教材改动还挺大的,毕竟25年了,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嘛。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不时翻到家人夹在里边的一些零碎的东西,比如存折、收据、鞋样等,有的东西竟然是十几年前的,现在看来早已没用了。可是如今打开却发现那些东西里藏着许多美好的回忆,这大概就是收藏的意义吧——锁住时间。刚才竟然还在书里发现了几百块钱,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一本25年前的语文书,让我爱不释手。明天要认真读,在淡黄的书页间遇见25年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