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古文史四要看水浒传,看到武松打虎。听到店家说岗上有虎,武松根本不信,他的第一反应是:
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岗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从这第一反应里,可以知道武松的思考方式,是完全从经验入手,别人说的话在事实面前都是鸟话,而现在的事实由过去的事实因循推测而来。
酒家让他看榜文,他根本不看,用自身经验带来的直觉,否认了榜文这东西的存在,官府的文章在心里只是无用东西,因此根本不会进入第一时间的决策进程。他说:
你鸟子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
走上岗,看到一棵树,上面削皮刻了字,说是有虎,武松还是不信。店家会害人,这猜想成真的可能性倒是比店家的警告加上有可能存在的官府榜文的可靠性来的大。那么武松一直说自己不怕虎,他怕吗?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第一瞬间,武松就怕了。
老虎出现的时候,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
他怕了,这可能是说话和实践的差距,而且武松立马用他的快速反应证明了他的勇猛。我这里想说的是,武松在先前,是完全不相信有虎存在的,他对店家说那些不怕虎的话,全是没过脑子,说出来的大话。他就是那种会先用言语证明自己的勇敢,再用脑子里内置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勇敢,最后才在实践上实行自己的勇敢的人。言语对他来说,是勇敢的产生机制。头脑里的言语是从自己处来的勇敢,而对别人的说的言语,则成为了一个倒逼机制,产生从别人那里来的勇敢。
对于武松来说,经验与直觉先行,权威和恐慌在后,虚荣不断产生勇敢,而最后用行动去成就。而真正到了去做的时候,武松头脑里却只剩下了战术和技术判断,现在称作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消失了,正是这种专注,让武松在李卓吾等评论者那里能够有和李逵并肩的荣誉,身体和直觉就是佛,而一切想法都是虚浮。看武松怎样从清河县逃出来,
武松答道:“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知道他死了,因此一迳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难。”
别人一不合己意,就要打人,所以才闹了大祸,他改吗?并不。武松在柴进家为何不受待见?
说话的,柴进因合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
也是因为打人。而武松和李逵的区别处,就在他是喝醉了酒才会这样。他需要酒来麻木自己的神经,才能让直觉发达出来。而别人怎样,向来是不在人的直觉里的,自私是水浒里的人的习性,并且是被人称道的习性。这自私不同于那谋人钱财的自私,那道德与否是要看财的主人,而那涉及到欲望了。而佛是没有欲望的,佛什么都不想,他打人,就如同面前有苍蝇,要拂手一样。对待那些下等人的时候,用直觉就可以了,而遇到上等人,或自己尊重的人,比如宋江,或是知县,那就又拿出来在社会里混的那一套,也敬重起来了。武松可以说是宋江和李逵的中和,众好汉里一个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