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遵彼汝坟(fén),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nì)如调(zhōu)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yì)。既见君子,不我遐(xiá)弃。
鲂(fánɡ)鱼赪(chēng)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ěr)。
注释
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饥,一说忧愁。
调: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
肄: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
鲂鱼:鳊鱼。赬:浅红色。
毁: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
孔:甚。
迩: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筱青解经:
关于这首诗的解释至少有三种不同看法。
其一、是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
《毛诗序》重视诗乐的社会作用,所有的诗歌都从诗与政治的关系出发去解释,认为诗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所谓“风”就是诗歌的艺术感动作用。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因此每一首诗歌都会从“风”的角度去理解,比如关雎,说的是“后妃之德”。
因此以为此诗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
意思是说作为妻子恐怕自己的丈夫不好好为国家效力,劝他好好工作,为国效力,以免父母担忧。
其二、是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
既是思念,“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当何解释,难道是想象吗?
那样的话,最后一章“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也全是想象了。
其三、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丈夫。
筱青还是觉得第三种解释更合理。
大家还记得《卷耳》里的那个思念丈夫的美丽的女子吧!
她在路边采啊采卷耳,可是半天还采不满一小筐,索性将筐子扔在大路上,她想象着自己的丈夫骑马来到山坡,遥望家乡,马瘦,仆累,借酒浇愁。
现在她的丈夫终于回来了!!
女主扑倒在丈夫怀里诉说别后的委屈。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在风吹日晒中,有一位弱女子正手执一把大斧子砍树枝。这个弱女子就是我啊!
砍柴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工作,由于丈夫远役,只能由身体柔弱的女子承担。
想想看,身为人夫的男人听见妻子如此诉苦,能不动容吗?
这还不算完,妻子继续哭诉。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因为你久役不归,家中粮食早已不多,况且还有公公婆婆,我只能忍饥挨饿。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春天来了,小树枝又长出来了,苦日子终于捱过了一年,我的期待早已化作绝望,你却意外回来啦!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女主喜极而泣,继续哭诉,你既然回来了,从此以后再也不要离开我!
这分明就是小夫妻久别重逢的撒娇嘛!
可就在小夫妻恩爱缠绵未久,王室又发生了十万火急的大事情,丈夫又要出发了。
可怜的妻子刚刚还在欣喜中,很快就跌落到绝望之谷。
当然,绝望中妻子知道自己留恐怕也无济于事,但是她不想放弃最后的挣扎: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
好吧!你可以不顾我的死活;你那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他们的死活你也不顾吗?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
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也就是摆正家庭和事业的关系问题。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香艳的情诗,而且举出闻一多先生《诗经通义》对此诗的考证,他认为古时称“性的行为曰食”,性欲未满足的状态就是“饥”,所谓“调饥”指的是性欲的不满。而提到的鱼,闻一多先生考证,野蛮民族往往以鱼作为性的象征,《国风》中的鱼,多是两性间互相称对方的暗语,并非实指鱼。
对此观点筱青实在不敢苟同,虽说古人比较开放,但是直接说我见不到你是因为性欲得不到满足,那这诗还有意思吗?诗经本来就是传唱的民歌,这样的歌还能出口入耳吗?
况且后面提到十万火急的是国家大事,怎么可能用红鱼来这里形容鱼水之欢呢!不过是某些人哗众取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