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朋友小聚,聊一聊熟人的八卦;
工作间歇,碰到同事,说几句公司八卦;
出门在外,碰到新朋友,聊几句明星八卦……
这些场景你肯定很熟悉,但你想过没有:
和正经事相比,为什么八卦总会占据聊天的大部分?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八卦?
周末了,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就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给你答案——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作者:[英] 罗宾·邓巴
译者:张杰 区沛仪
出版: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出版社
首先告诉你一点:聊八卦,并不代表无事生非。相反,八卦是语言进化的原因,还有着很强的社交凝聚力。
你在《动物世界》里一定看过猴子梳毛吧?其实,梳毛,就是在语言诞生之前,灵长类动物的典型社交。通常一对一地进行,被梳的一方身体会产生内啡肽,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就像人按摩放松一样。这种亲密的关系,需要双方完全卸下防御。能一起梳毛的伙伴,一定靠得住。
除了日常社交,动物社群里,梳毛还被看作一种“入会行为”。因为梳毛非常费时,自己能照顾到的对象有限,所以每个动物都得想清楚给谁梳、不给谁梳,于是,小帮派就形成了。通过梳毛这样的社交行为,群体内部的关系会更加稳定,合作也更容易。
问题来了。随着社群规模越来越大,梳毛渐渐不能满足群体的需求了,怎么办?语言出现了。语言可以看作是“声音形式的梳毛”,而且更加方便。所以,聊八卦就成了更好的社交方式,从远古至今、从动物到人类,一直如此。
八卦有个重要的作用:让我们迅速分辨“敌我”,更好地生存。在群体里,只靠一个人很难知道其他所有人是怎样的。怎么解决?一家人分头社交,然后把结果共享:谁说了什么、谁干了什么、谁对谁好、谁坑了谁……这样,我们迅速知道谁可以信、谁不靠谱,用最低的成本,得到了大量信息。
八卦的另一个好处,是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商业合作的双方,通常会在非正式场合谈笑风生,这就相当于一次漂亮的“梳毛”,加深彼此的信任。一起打球,聊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可以帮助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八卦还能促进团队合作。非正式交流越多的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个电话呼叫中心各个工作组的观察发现,效率最高的一组只有一个行为和其他组不同:全组人一起休息,而不是轮流休息。共同休息,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更多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团队的凝聚力更强。
不同的人聊八卦,重点不一样。研究发现:女性常用对话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八卦别人,三分之一聊自己,男性则刚好相反。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男女的社会分工不同:女性需要发展社交网络,以便在家庭事务上有人帮忙;而男性在工作和择偶上压力更大,需要聊自己来给自己加分。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一段自然开展的对话,通常不会超过4个人。一旦超过4个人,就会有两个人同时说话,或有人插不上话,或有人离太远听不清。过不了多久,一群人又会自动变成三四个人的聊天小组。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想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不妨控制一下听你说话的人数。
书里还提到一个很颠覆的观点:自从语言诞生之后,人类社交群体的规模就没变过。原始人的社交圈,和现代人的实际社交圈一样大。现代人庞大的社交圈,不过是个假象。很多人微信好友有上千个,但深入交往的远没有那么多。手机、网络并没有扩大社交的人数,只是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为什么社交规模几千年不变?原因是——大脑的限制。比如,一个群体有5个人,那么每个人得知道另外4个人是谁、和自己关系如何、另外4个人之间关系如何,如果群体扩大到20人、100人……信息量会非常大,逐渐突破大脑的极限。
以人类大脑的水平,研究计算出的社群规模极限是:150人。这时,既有整体的合作优势,内部人际关系也能保持稳定。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又叫做“邓巴数字”。
- 你可能觉得150未免也太少了,很多大组织、大公司明明有上千人。但其实,大群体内部也是按“邓巴数字”的原理在运作。
以军队为例,虽然人数很多,但实际行动时,执行战术的常用作战单位是“连”。纵观各国的军队编制,非常巧,连队编制基本都控制在150以下。其中的原因就是:战场环境要求士兵之间必须非常熟悉、完全信任,只有维持这个规模,才能保证这一点。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本书留给我们的金句:
八卦有极强的社交凝聚力。非正式交流越多的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