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庭教育的知识大概是求知若渴,哺乳期只要有空有机会就会参与学习,今天参加的是福安市妇联举办家庭教育骨干培训。
为期一天的讲座,最有收获和感触的是林老师分享的关于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联结。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的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重要标志。”
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依恋是在婴儿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即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母亲的反应有所偏爱。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至3岁),从六七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好像母亲是安全的基地出现了对母亲明显的依恋。
目前,我家的小丸子刚好处于五月龄,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以上第二阶段的特征,她开始对我有了依恋和偏爱。
只要我在,就能给到她抚慰和安全感,对于陌生人的抱抱表现为哭闹,反抗和拒绝。
老母亲觉得很欣慰,毕竟在我肚子里和我共生了9个多月啊。
但也有一些些担忧,即将重返职场,害怕离开的时间,她会找不到我哭闹。
不过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依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比较快乐自信,对外界积极反应。
实验中离开一会儿的妈妈回来时,宝宝的反应是主动伸手要抱抱求安慰。
2、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情感联系。
实验中宝宝面对来到的陌生人和返回的妈妈几乎是一样的反应,没有害怕页没有哭闹。
无论谁都可以抱走的宝宝,实际上是因为没有和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妈妈可有可无。
3、反抗型依恋:是一种焦虑矛盾型,离开母亲后焦虑,但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实验中的宝宝在妈妈离开的时候,表现为害怕和哭闹,面对回来的妈妈则表示抗拒,拒绝妈妈主动的抱抱安抚。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和反抗型依恋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婴儿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婴儿依恋的性质最终取决定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那么如何和婴儿建立起安全性依恋?
1.经常和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小月龄喂奶、抱抱、换尿布或是哄睡的时候,照料人可以通过亲密的肢体接触和愉悦的面部表情向宝宝传递爱和温暖。还可以经常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和孩子抱抱。
2.积极回应过孩子的需求
很多长辈会建议说,不用每一次都回应孩子的哭声,抱多了孩子就养成坏习惯了,以后会很累。
可是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来说,他们不会表达、听不懂话语,只能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宝宝哭,则一定是有需求,无论是生理或心理上的。我们只有及时回应了,才能帮助孩子缓解祛除恐惧、紧张、不适等负面情绪。
3.提供稳定的主要照料人
婴儿期的主要照料人不用太多,1~2人比较适宜,同时不宜常常更换。
实践出真知,未育以前也了解过这些知识,总觉得始终是理论,现在养育了孩子,通过尝试,体验,仿佛又洗礼了一样,深刻地掌握这些科学育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