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遇上新的人时,许多人常常认为自己已经理性的排除了所有的干扰选项,然后对一个人定下理性的定义。
但是他们忘了,每个人所认为理性的认知都是被过去的经历改造过的,是仅仅只属于自己的“理性”。
而人类似乎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他人的。就像人的脑袋里有个剪辑器,而人们就通过这个剪辑器将他人的形象塑造。
当一个人去接触另一个人时,人类常常会无意识的收集关于所接触对象的信息,再将信息由自我的认知筛选。被留下的信息即便被压下,在你“理性”的认识过程中,它依旧会触动你的神经。
你会主动的去完善你的认知,所以有很多人会对他人的作为发出“果然如此”的感叹。
人类从来都是复杂的动物,没有人可以用简单的几面就能概括,也没有人可以被一个形象所僵化。
“果然如此”也可以用来感叹被偏见固化的自己。
偏见满足的从来都是狭隘者自我感动的欲望。
02
当然,有些人拥有成长性的认知能力,他们能经由时间的流逝来放下对他人的偏见。但是,当放下偏见时,我们能想到什么?
能想到什么呢,也不外乎两种结局。有些人会感到愧疚,而有些人会感动,自我感动。
有人说过有很多种职业需要像空瓶一样的性子,能够时刻的保持“空”的状态,随时接受他人。
例如——记者。特别是采访人物的记者。记者是大众的眼睛,最忌讳的就是偏见,而最不该的就是文章里的自我陶醉。
而我觉得,不仅仅只是记者这类代表大众眼睛的职业需要“空瓶”的性子。
就我自己而言,我深知自己的认知受到多年教育与所处环境的影响,我做不到完全的理性,做不到不偏不倚。但我选择给他人机会,最重要的是,给自己机会。
我选择给自己学习宽容的机会,我不再苛求他人,不再苛求自己。我选择给自己成长的机会,懂得欣赏他人复杂的美丽,懂得如何爱恋自己。
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当适宜的剥离一部分的自己,把对他人映射的欲望慢慢清理。没有人会是你满足想像和自我感动的工具。
当你清理了对他人的欲望,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如此的灿烂,他们在时间的推进下不断地被燃烧,生命在他们身上发出被锻造的光芒。